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

中国发布丨种质保存育希望 滇池治水鱼鸟归 来年,昆明再会!

来源:中国网      2021-10-18      作者:彭瑶     责任编辑:魏婧

中国网10月18日讯(记者 彭瑶)10月11日-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举行,云南昆明作为举办地,吸引世界目光,也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和对物种保护的生动实践,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保存种质

“我们不知道下一株对于人类来说救命的野草是哪一种”

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藏中心主任蔡杰看来,有的植物是同一来源,或拥有共同的祖先,却在外表上形态各异,在自然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传播方式、对气候环境不同的适应方式等,这正是生物多样性的绝妙之处。

昆明植物园种子博物馆里的“种子圣殿”。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公众要体会种子多样性的有趣,可以走进昆明植物园的种子博物馆,这里有一整面墙的“种子圣殿”,每一根亚克力柱管里保藏的小小生命,都在诉说着关于生命起源的故事。

当然,种子博物馆只是呈现种子保护工作的一种方式,真正储存种质资源、为国家利益、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是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管理,是我国唯一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主的综合保藏设施,也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子可以复苏,孕育的是希望。同时植物有生态价值、药用价值、文化价值、潜在价值等。” 蔡杰说,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在真正临床使用之前,其产生的来源是路边的一株野草。养活中国人的水稻在被广泛栽培以前,也不过是喜马拉雅山区里的一株小草。“我们不知道下一株对于人类来说救命的野草是哪一种。野生植物的潜在价值很重要,这也是种质资源库建立的意义之一。”

目前,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达我国有花植物物种总数的36%;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093种24100份;DNA分子材料7324种65456份;微生物菌株2280种22800份和动物种质资源2203种60262份

拯救金线鲃

“短期乃至中期内都不会有灭绝的担忧”

“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安利”的这种鱼,名为金线鲃。20世纪80年代,金线鲃在滇池几乎消失。200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与其团队致力于滇池土著物种恢复工作,经多年努力,终于将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带回它曾经栖息的地方。

昆明宝丰湿地的沉水廊道内,可近距离观赏海菜花和金线鲃等各种滇池生物。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2000年,一名联合国GEF(全球环境基金)的生物多样性官员联系杨君兴,称通过杨君兴的论文了解到他的工作,表示愿意提供经费支持其开展科研。杨君兴形容,这如同“天降馅饼砸中了自己的脑袋,差点以为对方是骗子”。

事实证明,这笔资金是真的“砸到”了杨君兴的头上。在GEF和云南省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开始着力于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拯救对象”第一时间瞄准了金线鲃。

在滇池流域拉网式排查后,杨君兴惊喜地发现,在黑龙潭等地还有金线鲃的身影。研究团队把金线鲃“请”进了繁殖基地,“鱼是不会说话的,我们要一一弄清楚它们的食物、产卵季节、产卵温度、孵化温度等等。经过三年的努力才终于让金线鲃开始繁殖,第一批繁殖了300多苗。”

“滇池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涵盖了各类花鱼螺蚌鸟,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海菜花和金线鲃。现在金线鲃一年百万、千万苗的繁殖我们都能做到,短期乃至中期内都不会有灭绝的担忧。”杨君兴说。

滇池治水

“从劣五类到四类水,背后有艰辛的过程”

与金线鲃一起回归滇池的还有一种名为彩鹮的鸟类。昆明四季如春,适合鸟类栖息,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恢复,曾在中国大陆几乎绝迹的彩鹮也重现昆明,这是滇池环境保护重要成果之一。

10月15日,昆明宝丰湿地,一只白鹭从水面掠过。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黄育红介绍,“十一五”开始,滇池的保护从点源治理上升为流域治理。到“十三五”期间,昆明提出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工作思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30年时间,滇池水质从劣五类改善为五类水、再到四类水,听上去只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有非常艰辛的过程。” 黄育红说,除了湖内生态修复、控藻以及外流域引水外,滇池流域建成2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投入运行100座调蓄池,拆除90公里的防浪堤,在湖滨开展生态修复,2008年起退出3.2万人,退塘退田4万余亩,形成环湖闭合生态带,为滇池形成一道绿色屏障。

此外,昆明还在主城面山山体建设雨水拦截工程,一方面截留雨水、洪水,缓解城市防洪压力,另一方面减少雨季进入湖体的污染负荷。

随着滇池治理的不断推进、水质不断好转,生物多样性也在逐渐恢复。植物物种从2013年前的230余种恢复至现在的303种;鱼类增至23种,其中6种土著鱼类回归;记录到鸟类139种,其中13种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海菜花、湖草、轮藻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物种都在滇池重现。

昆明生物物种保护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从昆明出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不断续写,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愿景将逐步走向现实。COP15第一阶段会议已落下帷幕,2022年上半年,昆明还将继续举行第二阶段会议,邀各方来宾共绘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令人期待,来年,昆明再会!

中国发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