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发布 >

中国发布丨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 大理这样做让洱海美景永驻人间

来源:中国网      2021-10-10      作者:彭瑶     责任编辑:刘颖

中国网10月10日讯(记者 彭瑶)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10月9日举行。在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吹风会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李琰介绍,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2021年1—8月,洱海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优”;“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水质目标。洱海保护从抢救性治理阶段转入到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

10月9日,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吹风会举行。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为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洱海开启了一场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李琰表示,大理州委、州政府围绕洱海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坚决贯彻落实“退、减、调、治、管”治湖新思路,“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施治,从“一湖之治” 迈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

坚决“退”。大理加快恢复洱海自然生态岸线,对洱海沿湖滨带的1806户7270人进行了搬迁,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用于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生态缓冲带。目前,129公里生态廊道已经全线贯通,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生态廊道线以内建成生态湿地公园,一二级保护区之间人口、产业只减不增。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3578户46.68万平方米。

全面“减”。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编制了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餐饮客栈、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将大理市城乡开发边界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到148平方公里。坚决停止海东开发建设,把海东规划开发面积从140平方公里压减至9.6平方公里。出台规范餐饮客栈经营和农村建房管理具体办法,核心区内的客栈餐饮经营户从2498户减少到2160户。加快大祥巍一体化关巍片区规划建设,推动流域内的产业和人口不断向流域外转移,彻底转变了“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颁布施行了《湿地保护条例》等11个地方性法规,重新修订了《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把洱海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从严明确分级分区管控措施,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

精准“调”。大理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实现了12.36万亩大蒜全部清零,制定颁布玉米、水稻等11个主要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规程,实施16个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大幅度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以智慧景区、特色小镇等建设为抓手,推动旅游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植,中草药种植面积约59万亩,总产量超11.5万吨,实现总产值111亿元。加快流域内产业转移发展,全面关停了洱海流域57座矿山,关停搬迁洱海周边的3家水泥厂,积极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向流域外转移。

系统“治”。流域内共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135个村落污水处理站、14.7万个化粪池、4519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实现了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构成了“覆盖村镇农户、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系统实施海东面山绿化、湖滨缓冲带建设、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湿地库塘建设及提质增效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环湖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完成洱海湖岸线修复32公里,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又重现洱海。截止2020年底,底栖动物种类恢复至52种,生物量为76.6克/平方米,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8.6倍。

严格“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大理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组建由中国环科院、上海交大等10家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建成了覆盖全流域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汇聚26家单位、超过30亿条信息,可以对未来7天的藻情和30天的水质情况进行预判。成立了智慧洱海监管指挥中心,构建了洱海保护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实施27条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全面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持续开展无序取水专项整治,建成“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实现亿方清水入湖。

洱海风景。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洱海保护治理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水质波动现象十分明显。” 李琰指出,下一步,大理州将紧紧围绕“‘十四五’期间洱海总体保持良好湖泊水质,基本稳定在中营养状态”的目标,建立更加完备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坚持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推进洱海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洱海湖体透明度提升、洱海流域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和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洱海美丽河湖建设等行动。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打造洱海流域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先行先试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路径。

中国发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