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城区新貌。

百折不挠

“多年再看,依然感动”“幸得有你,山河无恙”……今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15名空降兵的手写请战书公开,网友纷纷留言致敬。

13年前的5月14日,汶川特大地震第3天,震中茂县依然是失联的“孤岛”。紧急关头,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从5000米高空实施“盲跳”,中国空降兵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战争军事行动并实施救援任务。

惊天一跳,无惧生死。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无气象资料——所有的困难与未知,考验着人民军队在“灾情就是命令”面前的执行力。

冲锋在最关键的时刻,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山崩地裂的灾难,从来挡不住人民子弟兵向险而行、攻坚克难的脚步。

扒、挖、刨、扛、抬……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由于灾情紧急,条件所限,官兵们用手扒开石头,掀起楼板,扯断一道道钢筋。据一同参与救灾的群众回忆,不少官兵指甲脱落、双手血肉模糊,衣服、鞋子被钢筋碎石扎破。不到半个月时间里,10余万救灾官兵抢救出被埋压群众1.6万余人。

2008年5月31日,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运送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归航途中突遇极端天气不幸失事,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等5名机组成员全部牺牲。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汶川特大地震后,邱光华生前所在团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近年来,邱光华生前所在部队先后参加芦山抗震救灾、木里山火救援等任务,官兵们在一次次起飞中追随英雄航迹,为灾区群众送去平安与希望。

于水情、葛爱军、李军救、刘思兵……在唐山,这些寓意深刻的市民名字数不胜数;八一学校、八一康复中心、八一路……在汶川,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标成为一道道风景线。冲锋陷阵、奋不顾身的迷彩身影,已融入这些城市的记忆,成为人民心中挺立的丰碑。

守望相助

唐山大地震后出生的孩子,从小就无数次听父母讲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

地震发生后,10余万解放军官兵驰援灾区,283个医疗队赶赴唐山,10万余名重伤员被送往全国近百个城市救治,石家庄、邢台等地建起多所福利院照顾地震遗孤,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赠物支援灾区……

“面对灾难我们无法作壁上观。因为我们就是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长大的一群孩子呀!”参与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一位唐山地震亲历者说。

从唐山到汶川,从玉树到芦山,一幕幕相似的场景,出现在一次次大灾大难的考验中。不分东西南北,不论省份民族,共克时艰的爱心涌动,凝聚成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在展现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开始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汶川地震后,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修订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进入新时代,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实施,对地震震情分析研判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管理装备技术等方面不断健全,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专家胡杰介绍。

英国科学家波力奥在《理解灾害》一书中写道:“地球主要以地震和飓风等自然形式来表现它的力量。”人类还远未具有战胜大自然的能力,但是,中国人民用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精神,唱响生命的赞歌,创造重建的奇迹。再小的爱心乘以14亿,就是爱的海洋;再大的灾难除以14亿,就是众志成城。

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山崩地裂的记忆里,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感动,更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中心教授胡子祥说,抗震救灾精神在历次地震考验中,一次又一次发挥出凝心聚力、共渡难关的重要作用。

唯勇气不移,唯困难不畏,唯精神不衰。唐山抗震纪念碑的一段碑文,青史可鉴,烛照未来——

“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