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争取一秒,离胜利更近一步

——“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项目技能赛现场传真

■陶 然 解放军报记者 李姝睿 钱晓虎

解锁、发射!一声巨响,防空导弹拖着尾焰直刺苍穹。几秒钟后,导弹在晴空划出一条优美的弹道弧线,精准击中1400米外的模拟直升机靶标,赢得在场中外官兵的欢呼喝彩。完成射击后,主射手陈培超顾不得看结果,迅速奔向战车,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快一些,哪怕只有一秒。”

8月25日上午,“国际军事比赛-2021”“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项目技能赛成绩揭晓:第4位出场的中国参赛队,以20分20.936秒的成绩获得第一名。

这个结果,对于中国参赛队来说实至名归。

“轰……”接到出发指令,驾驶员张雨泽驾驶的战车迅速冲出起跑线。仅30秒,战车就已通过车辙桥,平稳停在自动步枪对隐显目标射击地段。哪怕在“8”字形路障碍,最窄处距离限位杆仅有一拳的距离,中国参赛队的战车也如行云流水般穿梭其间,不断挑战极限……战车身后,那道一直紧紧跟随的漫天烟尘,给观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队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战车速度快,射击速度更快。在自动步枪对隐显目标射击地段,4名队员迅速下车,向射击阵地奔去。压弹上膛、快速据枪、屏息瞄准、果断击发……随着一声声枪响,远处的靶标应声而倒。之后,在对突然出现的模拟直升机靶标射击中,机枪手彭鑫的射击动作同样干脆利落。

“对于首次参赛的我们而言,目标就是夺冠,希望可以为国争光。”这是所有中国参赛队队员的共同心声。对模拟空中目标进行尾追射击的射手董春林说:“赛前看到其他国家的参赛队员,就想与他们较量一下,展现我们中国军人的风采。”

下车取弹、抱弹冲刺、据筒准备……比赛那天,董春林在到达导弹尾追射击地段后,以最快速度完成一系列动作,并向裁判示意,发射准备完毕!此时,一枚高速靶弹突然升起。瞄准、截获、稳定跟踪、发射,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防空导弹犹如一柄利剑直刺蓝天!空旷的赛场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导弹摩擦空气的“嗞嗞”巨响。湛蓝的天幕下,导弹弹道弧线与靶弹目标弧线成功交汇,目标被准确击中。

“多争取一秒,听起来不多,但如果每个人、每一段都多争取一秒,那就会离胜利更近一步。再快一些,不仅是比赛的取胜法宝,更是战场的制胜之策。”赛后,分队指挥员武磊深有感触地说。

(解放军报库尔勒8月25日电)


8月25日,“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国库尔勒赛区进入第3个比赛日。图为在以体能强度大、技能要求高而著称的“安全环境”项目比赛中,中国参赛队陆军代表队队员进行化学洗消作业。解放军报记者 王 俊摄

鏖战赛场 佳绩频传

解放军报库尔勒8月25日电记者钱晓虎、特约通讯员程小冬报道:8月25日,“国际军事比赛-2021”“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落下帷幕。经裁判委员会确认,中国第一、第二车组均以9分12秒的成绩完成比赛,中国参赛队取得单组赛总评第一名的好成绩,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并列第二名,乌兹别克斯坦获得第三名。

“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班组比赛是防化专业课目和竞速越障相结合的综合性竞赛项目。此次中国陆军参赛的两个车组人员,均来自81集团军某合成旅。按照赛前抽签顺序,中国参赛队的两个车组分别与越南、俄罗斯的车组进行比拼。在两轮比赛中,中国参赛车组均发挥出色。

今天,我火箭军也首次派队参加了“安全环境”项目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参与排名。

解放军报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州8月24日电金汉波、特约记者汪学潮报道:当地时间8月24日,“国际军事比赛-2021”“军医接力”项目“模拟设备操作”比赛课目,在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州福里什山地训练场展开。经过一天的比拼,中国参赛队女军医付菲夺得该项目比赛第二名。

“模拟设备操作”比赛,主要是临床救护技能比拼。军医需要在后送伤员过程中的4个站点,完成心肺复苏、X影像判读、静脉注射和伤口缝合、心肺听诊和心电图解读等救治任务,以各站点实际操作综合评定成绩。

这次比赛使用的装备型号与国内不同,操作规程和动作要领也有所差异。比赛中,中国参赛队队员沉着冷静、从容应战,严格按标准流程操作,赢得了比赛组委会、裁判员和各参赛国观摩人员的高度认可。

搏击长空,处处考验基本功

■许 毅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2架歼-10B战机编队,一前一后,呼啸着加速冲刺,在跑道中段拔地而起直冲云天。他们翼下的俄罗斯梁赞州嘉吉列沃机场上,歼-16正咆哮待战振翅欲飞。

8月24日至25日,“国际军事比赛-2021”我“航空飞镖”参赛队进行了第一阶段驾驶技巧的比赛。我方裁判组组长付晓宇告诉记者,参赛的我空军代表队整体发挥稳定。

纵观这一赛段的比赛课目,从航线导航飞行到低空复杂特技,再到空中目视侦察等,都属于飞行中基础技能层面的比拼,这与该赛事以“兵种(专业)分队和大型武器平台技战术基础课目竞赛为主”的定位相契合。

打基础,是飞行训练领域永恒的课题,各国空军均对此高度重视。这一国际性赛事,定位于基础技能的考核,正是这一共识的客观反映,也必然对世界空军训练理念产生一定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记者了解到,中方所有任务分队均是首次出国参赛,但入驻后,赛前主办方只组织一个飞行日的适应性训练,平均到每个参赛机组,只能进行一个架次的适应性训练。面对陌生机场和靶场,他们通过这一个架次的“热身”,把状态调整到最佳,靠的就是扎实的基本功。

在异国飞行,不仅要和兄弟部队合训,更要和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参赛国的十多型战机同场合训。忙碌的机场上各国各型战机此起彼落、穿插往返,我“航空飞镖”参赛机组做到了“即插即用”、来之能战。运-20在飞行日中因临时调整推迟起飞,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在雨中出击,在空中把时间追了回来,既没影响后续计划展开,还高效利用了训练时间。

面对这一场场考验,参赛队员从容应对。大家体会到,常态化体系训练中锤炼出的硬功夫,是高效高质应对赛场“联合考核”的“通行证”。

第一组飞行比赛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歼-16飞行员顾启明、徐家宁告诉记者,他们当天参加了战役战术航空兵组空中导航驾驶技巧课目比赛,要在3分半比赛时间内完成6个动作,全程操作必须零失误;在5个通过点上,时间误差必须小于3秒,位置偏差必须小于15米,这对空中飞行操作的精准度、稳定性以及心理素质等都提出极高要求。

“靶场森林茂密,树高数十米,飞低空特技课目时,视觉冲击特别大,感觉树梢就在飞机肚皮上‘蹭’,心理素质不过硬,就可能出现数据偏差导致被扣分。可以说空中每一秒,都考验着平时基本功打得牢不牢。”顾启明说。

在目视侦察环节,隐藏在茂密丛林中的目标很难被发现。歼-10B飞行员李石勇和僚机安江波密切配合,保持飞机状态和编队队形,很快搜索到目标。他们说,在实战中导航设备可能被干扰,“眼睛往外看”是一项必备的作战技能,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这些年“金飞镖”等实战化训练对基础能力的锤炼。

正如大楼能盖多高,取决于地基有多深,高水平的比赛最终比的往往是基本功的厚度。这一点,在国际军事比赛各赛场上,处处得到印证。同样,在未来战场上,生死较量中最终胜出的,必定是能力底数最厚实的那一方。

(解放军报莫斯科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