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事”中看“有备”
——“国际军事比赛-2021”我“航空飞镖”参赛队空中转场见闻
■许 毅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全部顺利进驻!”当地时间8月13日傍晚时分,随着由1架运-20和2架歼-16战机组成的编队飞抵俄罗斯梁赞州嘉吉列沃机场,中国空军“国际军事比赛-2021”出国参赛带队副指挥员田旭光松了一口气。
这是运-20和歼-16编队首次跨国转场。由于两种机型的特点差异较大,长航时编队飞行,对装备可靠性、稳定性要求高;大小飞机编队,大飞机和小飞机速度必须保持一致,双方安全裕度都相对降低……这些因素,让田旭光的精神一直紧绷着。
负责引领任务的运-20飞机机长周函告诉记者,对运输机来说,“跨国机动+引领飞行”是难度较高的课目。“我们既要负责空中引领,还要担负空中决策指挥、任务指令接收、任务筹划、通信保障等任务。”
锤炼全天候起降的本领,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打仗硬功。临出发前,国内机场上空下起了雨。3架飞机犁开跑道上的积水,先后破空而起,顺利通过了这次转场“考试”的第一题。
歼-16飞行员顾启明、许家宁等人分别驾机,与运-20在密布的乌云中爬升到8400米高度。这时,耳机里传来“进气道除冰中”的提示。“这个高度的云层太厚了,得绕过去,一旦结冰将危及飞行安全。”顾启明回想。
此时,运-20机组也高度关注着飞机的结冰风险。很快,地面指挥员启动预案,下达飞到10400米高度的指示,编队听令再次爬升。
改变飞行高度,本身并不难。但是大小飞机在一起,进行任何调整,都远比单架飞机和单一机型编队更复杂。要想协同一致应对、达成默契,关键在于对各种情况预想充分、事先做好各种准备。
比如,巡航高度调整到10400米,必须提前向国内、国外有关部门申请、协调,获得批准;运-20这种大块头爬升到万米高空长航时飞行,事先必须对装备性能、环境温度、油量载重等进行充分考虑研究。
“我们把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都准备到了,仅是一路上落地机场和备降场的资料,我们就研究、准备了好几百页。”周函说,为了准备这次跨国转场,编队地面协同10多次,双方对出航速度、高度、载重转场过程所有的细节“精打细算”,各种特情处置的流程也经过反复协同,共同制订了科学规范、操作简洁的《特情处置决策清单》。
编队从容应对各种特情,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最终稳稳进驻比赛机场。在此之前,歼-10B、运-9、轰6K等参赛战机,分别采取不同方式,按计划完成各自进驻。
进驻过程看似波澜不惊,但探究我任何一支参赛部队所做的准备,都能看出官兵静水流深式的巨大努力。只有平时立足实战,才能在战时做到有备而来。
(解放军报莫斯科8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