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江火车站副站长王明利接车。苏志刚 摄
中国网8月16日讯(记者 彭瑶 通讯员 刘洋)“一辈子一个站,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只做好这一件事。”王明利是重庆三江火车站的副站长,1981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从扳道员的岗位开启了铁路生涯的第一步,先后从事过连结员、信号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40年的时间,他把青春、热情和坚持都奉献给了这个小站。
三江站,坐落在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车站的名字透露了它靠近江河的地形,正是车站前的这条綦江河,让车站职工上下班,都要通过水路转到陆地。
车站职工们常笑着说,“坐船去上班,不用威尼斯,在三江站也可以”。綦江河虽然给职工带来了交通上的不便,但也增加了乘船的乐趣。渡船从最初搭载十个人的“乌篷船”,几经更换,今年换成了可以搭载三四十人且更安全的“水中巴士”,王明利上班的40年时间里,“船家”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
说起三江站,王明利总有说不完的回忆。王明利从事连结员的时候,车站还有货运,调车工作也很繁忙,指令并不像现在这样通过对讲机发送,白天用信号旗,晚上是信号灯。车站最繁华的时候有一百多名职工,停靠4趟旅客列车,有到广州的、西安的、贵阳的……列车一停到站台,车站客运员马上帮着旅客上车,卖泡面和拿着水壶的人,在窗外努力地吆喝着、奔跑着。随着渝贵铁路的开通,如今,车站仅剩下一对慢车,乘车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这里再也没有了昔日热闹的场景,曾经人山人海的候车室,现在也变成了职工的间休室。
王明利身上有着传统铁路人的精神——业务好、干活认真,关心他人。他在车站总是“闲不住”。夏季暴雨多,如果河水上涨到一定程度,渡船就会停开,车站职工只能沿着一条废旧的专用线铁轨走三四十分钟,才能到达车站,而且食材就得靠手提肩扛,十分不便。为了让职工吃饭有保障,他在车站开荒种地,种了豇豆、马铃薯、秋葵等,还和车站炊事员一起,喂养了鸡、鸭、鹅。“在铁路小站上班,如果吃饭都有问题,那让职工干好工作,就显得苍白无力。”王明利说。
像王明利这样五十多岁的人,车站还有好几个,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实诚人,一生坚守铁路小站,正是这些如道钉一样的普通职工,组成了铁路小站的基石。两条钢轨像铁路人的血脉,向四面八方延伸,铸就了四通八达铁路线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