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调查本就不是以跟公众想象、大众揣测合拍为导向,也不该看舆论脸色给结论。

8月3日下午,杭州市联合调查组发布了关于林某斌相关情况的通报。

未发现林某斌参与策划、实施纵火案的事实;网传“林某斌与莫焕晶有不正常关系”“林某斌案发当晚在现场附近”等情况均为谣言;对于部分网民质疑及举报“林某斌涉嫌偷税漏税、涉嫌非法公开募捐、诈捐”等情况,相关部门已按照程序认真开展调查……通报一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自6月底“人设崩塌”以来,林生斌就屡被舆论聚焦。公布再婚生女,是他外部形象反转的拐点。

自此以后,他就被各类传言围困、被网民口水淹没。有说他跟纵火保姆莫焕晶合谋害死妻儿的,有说他妻子出事当天在“小三”家里、不接电话的,有说他给亡妻孩子买高额保险、受益人是自己的,有说他事发后打电话阻止保安救火的,有说他用镇魂井、锁魂墓镇压亡妻灵魂的……总之,黑料满天飞。其中,指向林生斌的偷税漏税、承诺设基金会却未设的举报,也一度引发舆论关注。

▲杭州保姆纵火案二审现场。图源/新华社

杭州保姆纵火案二审现场。图源/新华社

是非真假,还得看事实凭证据。网上曝出的各种问题,是他的,他别想甩锅,那些应得的道德谴责、法律代价,他也得承其重;他没做过的,那也不必用“莫须有”操作,让他背不该背的锅——理性的围观姿态,绝对不是“犯了错,就往死里骂”,而应是“他有几分问题,就让他担几分责”,是“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但又不轻易喊打喊杀。

在许多网民的质疑要点已超出纯道德层面,涉及某些法律问题时,很多所谓的疑点就该纳入法律框架下去调查、处理。对于涉法的线索,该启动法律程序的就该启动法律程序,这也合乎“让道德的归道德,让法律的归法律”的要求。

鉴于此,杭州市有关方面没有坐视舆论发酵而不管,而是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显然是对舆论关切的回应,也有助于廓清事件真相。很多猛料到底是凭空捏造还是确有其事,是阴谋论还是“查有此事”,也该通过缜密调查去还原和厘清。

从杭州市联合调查组的通报情况看,有些说法并无证据支撑,有些渲染林生斌故意谋害妻儿的传言属于捏造,至于他被举报的偷税漏税、诈捐等问题,仍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尽管这份调查结论出来后,难免会遭遇“疑者恒疑”式的“不相信”结论,但法律调查本就不是以跟公众想象、大众揣测合拍为导向,也不该看舆论脸色给出结论。就目前看,这份通报就严格遵循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精神,已查证属实或不实的,就如实公告,尚在调查中的,就直接披露调查进展。这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事实上,就社会公众而言,对于林生斌事件,也该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他有问题,该批批;他没问题,不谣诼;他犯了什么问题,就批评或处理。

之前因为“深情人设”就给林生斌加上滤镜,把他神化;之后拿“十恶不赦,无恶不作”的恶人模型往他身上套,将他妖魔化,都可能被打脸。

林生斌是否涉罪,就该让法律说话。说到底,就是要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