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永远跟着党旗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下)

■解辛平

镰刀、锤头,信仰的旗帜。

五星、八一,胜战的旗帜。

百年征程,风雨如磐。党旗领着军旗走,经历了历史的惊雷、时代的风浪。

百年奋斗,勇往直前。军旗跟着党旗走,闯过了千山的关隘、万水的激流。

走进新时代,习主席引领三军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一面面崭新的军旗从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手中授出,人民军队擎旗出征,改革重塑,向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铿锵进发。

仰望党旗、军旗,一样的颜色、一样的火红,一样的经纬、一样的见证——

“人民军队党缔造,成长壮大党培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解放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党旗所指,军旗所向。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正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阔步前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向前!向前!向前!

(一)

今年春季,电视剧《觉醒年代》在神州大地热播。

“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革命先驱、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激昂话语,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发现真理的喜悦,以及信仰的纯真、初心的美好。

一叶红船,升起了风帆,驶出了港湾。然而,就在人们都希望中国革命从此“潮平两岸阔”的时候,河道却陡然收窄,瀑布从断崖跌落。

1927年,中国革命风云突变,6岁的中国共产党被扼住了咽喉、淹没进血火,到了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时年34岁的毛泽东,坦言自己当时的心情:“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地火,在岩石下运行奔突;惊雷,在脑海里轰然炸响。

惨烈的牺牲,换来一个痛切的反思。这一年的8月7日,湖北汉口鄱阳街139号,党的八七会议在激烈的争论中秘密举行。会上,毛泽东7次发言,慷慨陈述一个观点:“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6天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震荡寰宇,石破天惊。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从1921年到1927年,从上海到南昌,从建党到建军,时间只有6年,我们党却经历着一场绝地逢生、凤凰涅槃的深刻嬗变。

这支军队的诞生,其实何尝有“喜”?完全是被敌人杀出来的!翻开档案,蒋介石跟共产党人翻脸,屠杀共产党人,电报都是杀气腾腾、迫不及待的“枪决”“斩决”“立决”“见电立决”……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危险。

历史的丛林法则,就是这样狰狞而残酷:没有一支党领导的武装,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滚烫初心的共产党人,在反动派的枪弹威逼面前,“就只有后退、让步,除了缴枪,除了把性命赔上,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有了初心,还要有实现初心的力量!

有了初心,还要有实现初心的武装!

我们这支军队,就这样从血泊中奋起、从牺牲中觉悟。

这支队伍里,有佃农、贫农的儿子,矿工、苦役的儿子,也有家境殷实者,甚至还有朱德、贺龙、刘伯承……一批旧军队中官高禄厚的名将,纷纷与原有的营垒决裂,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城头变幻大王旗”。古往今来,多少支军队在这片国土上纵横驰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迅速走向灼艳,迅速走向腐朽,留下一地断壁残垣、枯枝败叶。

那个火热的夏天,犹如在疾风暴雨中辗转漂泊的蒲公英,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支军队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上找到了扎根的土壤、注入了成长的灵魂。

从此,这支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党旗向军旗叮咛——拿起枪杆子,这个政党要为可爱的中国、为这个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打出一条生路、一条活路、一条光明的路,还要一路拼杀流血、一路奉献坚守,捍卫这条来之不易的路。

军旗向党旗承诺——扛起枪杆子,这支军队的战士,注定一辈子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是因为只有党,才能领导我们不做俎上鱼肉、不做待宰羔羊,而且用战斗去让这个国家改天换地,真正实现中华赤子救国救民的初心。

这,就是党缔造这支军队刀刻斧凿般的历史逻辑。

这,就是这支军队听党指挥生生不息的根脉源泉。

(二)

“帽徽变白了,心还是红的。”这是世界各国军队中,绝无仅有的现象。

陕北陇原,高天厚土。抗战出征前夕,伫立在一场风雨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红军将士,含着眼泪摘下缀着红色五星的八角帽,换上国民党军队的军帽、帽徽。

帽徽变了,军魂没有变。在抗日烽火中,这支军队斗争最坚决、牺牲最无畏。

他们打赢了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场胜仗——平型关战斗,击毙了日酋“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奉献了左权、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无数优秀儿女……

“一个国民党军队的王牌机枪手,被俘虏后不仅成了解放军的英雄,还创造了‘三大互助’带兵法。”发生在“解放战士”王克勤身上的奇迹,也让世界上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人们不解。

在历史江海摇撼人生舟楫的剧烈沉浮中,这种坚如磐石的笃定、这种不可思议的脱胎换骨,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做得到。

这支军队,奠基在三湾。1927年9月,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领导参加秋收起义的红军施行改编。从此,“支部建在连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这支军队,定型在古田。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第一次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第一次规定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第一次提出了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第一次规定了我军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和政治机关制等一系列最主要的制度……

从此,“党便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每日都在的实体,党便来到了夜晚营地的篝火边,来到了每个战士的身旁”。

今天,我们阅读这段被后人无数次引用过的文字,历史仿佛流露出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然而,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是这支军队历经惨烈失败、绝处逢生之后,每一名官兵发自心底的对党的信赖和追随。

长征是熔炉,其实也是炼狱。一条血染的湘江,赋予这支军队灵魂的顿悟——走自己的路,不走别人的路。从此,这支军队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跟党走,才能得胜利!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的党、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党,成为这支军队自觉追随的灯塔。

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路硝烟,一路烈火。党唤起了这支军队历史的觉醒,锻造了这支军队历史的自觉,重塑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群人”。

正因为如此,曾经通过《阿Q正传》等著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强烈抨击国民劣根性的鲁迅,在红军到达陕北后特意致电中共中央:“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与中国的将来。”

战略学大师克劳塞维茨讲过一句话:“军队的精神力量主要来源于两大因素——苦难和胜利。”诚哉斯言,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走到三湾,改编后只剩700人。22年后,百万雄师过大江。

党缔造了这支军队,又一次次从苦难中、绝境中把这支军队引向胜利的航道。

看齐、追随,这是刻在这支军队骨子里的朴素认知。因此,当习主席再次来到古田,带领走进新时代的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三军将士振作奋发、听令景从,针对一度存在的沉疴积弊,开启了一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

“三个特别”“三个绝对”立起了听党指挥的新时代标准;国防和军队改革不仅“动棋子”,而且“动棋盘”“动棋规”,聚焦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大刀阔斧、蹄疾步稳;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思想风暴在全军刮起,实战化训练持续掀起热潮;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驶入快车道,实现治军方式“三个根本性转变”……

坚毅而勇敢,果断而决然。短短几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各个领域有破有立,大破大立,人们惊呼感受到“带着电闪雷鸣的变化”“如朝阳喷薄般的希望”。

变化和希望从何而来?其实,历史已经告诉未来!

(三)

“建军总原则,党的领导尊。非军指挥党,惟党指挥军。”建军35周年时,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一字一句写下这样的诗行。

元帅的心中,一定记起那片望不到尽头的茫茫草地,一定记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一路跋山涉水、突围转战,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连一门山炮都没有,最后一门75毫米火炮,在一渡赤水的时候也被扔进赤水河了。会师大会后,张国焘看似漫不经心地打听:“你们有多少人?”得知中央红军只剩下1万多人,张国焘脸色“当时就变了”。

掂量实力对比,张国焘野心陡然膨胀。自恃人多枪多,借“统一指挥”和所谓“组织问题”,他公然向党争权,企图另立“中央”。然而,红军坚定跟党走,野心家最终身败名裂,“逃跑时连个警卫员也带不走”。

心中没有党,纵然官高职显,也立场摇摆如蒲草、人格卑微如蝼蚁。

相形之下,还是在这片草地上,受伤的红军副连长李玉胜,把掉队的28名伤病员收拢在一起,成立临时党支部。党的组织,让虚弱、饥饿又有些绝望的官兵立即“就像一根拧在一起的铜绳”。经过两天三夜,他们终于走出草地,跟上了那面北上的红旗。

“草地党支部”的故事,绝非孤例。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大浪淘沙中,这支军队中叛徒不乏其人,但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队投敌哗变。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这支军队铁的规矩。

——这个规矩,源远流长。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南昌起义准备好后,“什么时候发难,要听中央的命令”。

——这个规矩,坚如磐石。抗战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蒋介石企图分化、瓦解、“收编”红军。党中央在军队性质、宗旨、指挥权等原则问题上,始终坚定不移,毫不退让。

——这个规矩,寸步不让。重庆谈判,蒋介石以“政令军令统一”“军队国家化”名义,逼迫共产党交出武装。党中央始终坚守底线,“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

——这个规矩,举世闻名。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美国人这样描述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还从未发现一支健全的共产党军队陷入解体。不管这支军队损失如何严重,只要党组织还保持完好,他们就有抵御能力。

今日何日,今夕何夕?

金戈铁马,已经被高速公路上如过江之鲫的车流所取代。

战火硝烟,也早被城市森林中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光消融。

但是,“历史寓含规律,揭示规律必须透视历史”。从历史走到今天,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原则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军事制度文明的“中国模式”。

有了这一整套制度作保证,党的领导就“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党和国家就“乱不了”,部队就“跑不了”,阴谋家就“反不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确定下来,具有“压舱石”的重大意义。这一制度,从根本上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事业兴旺发达。

军魂永不变,军旗永向党。铸牢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四)

川南大山,群峰莽莽。历史戏剧性的一幕,深有余味——

1949年11月,蒋介石已经跑到台湾去了,他的黄埔学生宋希濂在这里,对一群残兵败将讲话打气:“我们现在在军事上被共军彻底打垮了,现在我们计划跨过大雪山,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根据地。”

一切仿佛是历史的嘲弄——兵败如山倒之时,这位“国军”将领突发奇想,竟然想起要用共产党的方法了。

然而,刚过大渡河,宋希濂就被解放军包围生俘了。不知大渡河的滚滚波涛,是否还记得蒋介石当年扬言要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狂妄叫嚣?

一切又蕴含着历史的必然。这支军队的制胜密码,早已大白于天下,却任何人也学不像、学不来、学不会。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尽管逃进深山,也没法像共产党的军队那样建立“根据地”;抗日战场上,纵然捧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国民党军队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游击战,甚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却发生8个月中丧失4个省会、146座城市的豫湘桂大溃败。

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中国军队,共产党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判若云泥霄壤。乃至于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一位西方记者采访一名二战期间曾经在中国担任武官的美国军官,问及他关于志愿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对比,这名美国军官沉默许久,说出一句话:“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在历史的天平上,考量两支军队的命运,自有超越战略战术的深层原因,那就是人民的拥护与唾弃!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她缔造的这支军队的宗旨,二者完全一致、一字不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一个享誉天下的自豪称号:“人民子弟兵”。“人民”,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定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从赫赫战将到普通一兵,都明白为谁打仗、为谁流血、为谁牺牲。

如今,在“刘老庄连”的荣誉室,有一面布满弹孔的连旗。1943年3月,为掩护根据地人民群众安全转移,这个连的82名官兵,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殊死搏斗。战斗从拂晓打到黄昏,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来自人民,反哺人民;行程万里,人民至上;民心所望,军队所向。党的初心就是军队的初心,党的使命就是军队的使命,党的宗旨就是军队的宗旨。

在重情尚义的古老中国,这样的道理朴实又深刻——

有“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红军女战士,就有挤出乳汁喂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山红嫂;

有前赴后继为保卫老百姓捐躯的子弟兵,就有淮海战场上那车轮滚滚、一眼望不到头的支前大军;

有人民军队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义无反顾、一无所惜,就有老百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历史无情又多情,它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也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谁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时,柳亚子问毛泽东:“渡江很快成功,请问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回答:“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人民的支持,不是无缘无故的。一个月后,解放上海的战役打响。

大上海,是党诞生的摇篮,也是远东第一大城市。为了把大上海完整地交到当家做主的人民手中,解放军只使用轻武器作战,喊着“为了人民,愿做胜利前的最后一批牺牲者”的口号冲锋陷阵。

是役,共有7612名官兵倒在共和国诞生的前夜。他们幸而活下来的战友,却为了不打扰上海人民,征衣未解,披着朝露,睡在大上海的马路上。

那个清晨,上海滩悠扬的晨钟告诉世界:“蒋介石再也回不来了!”

从长江入海口溯流而上,这条奔腾的大江,在21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个春天的荆楚大地,再次见证了相同的一幕——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党中央、习主席一声令下,4000多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闻令而动、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那风雨兼程、急如星火的脚步,那“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的铿锵誓言,那一份份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那一张张勒出深深印痕的“最美面孔”,永远驻留在亿万人民的心坎上。

胜利的时刻,没有彩旗飘飘、没有锣鼓鞭炮,无需夹道欢送、不用箪食壶浆,一个个疲惫的迷彩身影,悄然告别武汉三镇的万家灯火……

(五)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诸多问题走进陕甘宁边区,深深地被那些英勇无畏、藐视苦难、斗志昂扬的红军将士所震撼:

“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这支军队的特质,被斯诺称为“东方魔力”。15年后,在朝鲜战场上,这支军队的风骨,被另一批美国人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英雄的政党,哺育英雄的军队。这支军队的这种精神,与缔造她的政党一脉相承,犹如英雄儿女传承英雄母亲的血缘。

——有了这种精神,这支军队的高级将领视死如归。身陷囹圄的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疾呼“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驻赣公署军法处沮丧但诚实地密报蒋介石:“方志敏冥顽不化,见佛灭佛。劝导者昂然而进,颓然而归,更有为之倾倒者。狱卒争相为之奔走。”

——有了这种精神,这支军队的无数战士前赴后继,这支军队的骨干力量砥柱中流。聂荣臻元帅曾回忆:“红军打仗,打的是党团员,打的是干部。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

——有了这种精神,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创造这样的战争奇观:党中央的指挥部不发武器、不管给养,只“嘀嗒、嘀嗒”发电报,分布在白山黑水、江河湖海的千军万马竟然“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在西柏坡的几间土屋里,党中央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习主席的铿锵话语,道出一代代官兵的共同心声。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由5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百面荣誉战旗组成的战旗方队整齐列阵。“阻击战英雄团”“白刃格斗英雄连”“杨根思连”“黄继光英雄连”……每一面叱咤风云的战旗,都承载着人民军队血染的荣誉和历史。

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先锋队中的尖兵。

“高高举起呀,血红的旗!”正是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人民军队一代代官兵一扫近代中国“兵魂销尽国魂空”之气,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正是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新时代的年轻官兵扎进莽莽群山、挺立冰峰雪谷,誓死捍卫祖国领土,打出了这支军队“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赫赫威名。

2020年夏天,在雪域高原加勒万河谷边境防控斗争中,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这些以往从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军人,成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他们那站在冰河里大张手臂的背影,那清纯又帅气的笑容,那写在头盔上的铮铮誓言,敲击着国人的心弦,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眶。

驻守在海拔5100多米的某哨所,官兵在粗糙的崖壁上描绘了一面鲜红的党旗。

苍茫的高原,这面党旗,就像一簇跳动的火焰。这座山也由此得名“党旗山”,成为戍边官兵的精神高地。

军旗跟着党旗走,是一个誓言、一种形象,更是对人民子弟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的生动诠释。

有了这种精神,这支军队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可以流血,可以牺牲,但绝不会溃散!

(六)

“今天谈话凭党性。”

“一切听从党安排!”

这是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前,两名共和国老兵的对话。前者是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后者是受命进藏的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

党的命令,就是军人的最高号令。

一声令下,十八军选派支援地方的上千名优秀干部全部回归建制,他们中不少人已经当上了县委书记、县长。

一声令下,三万多将士准时出发,一边修路一边进藏,翻越一座座飞鸟也难以飞过的雪山,创造了人类高原行军史和公路建造史上都绝无仅有的奇迹。

2000多公里的川藏线上,30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平均每公里就有超过一名官兵牺牲。许多人因为高原反应和过度疲劳,睡去后第二天就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率先垂范、举家进军西藏的张国华将军,途中失去了不满3岁的爱女。这个小女孩,被十八军官兵称为进军西藏牺牲的第一人。

邓小平为光荣的十八军题词:“接受与完成党所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每当唱起这首歌,人们就会想起这支军队的一名普通士兵——雷锋。

战士质朴,战士情深。战士把党比母亲,战士只认一个理:母亲想让祖国这个大家庭里每个小家都过上好日子,儿女只有奋不顾身去拼搏,尤其是共和国的军人——祖国的忠诚长子,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这个不用解释的道理,党内叫党性,党员叫忠诚;军内叫纪律,军人叫服从。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诞生于新疆军区阿拉马力边防连,反映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官兵们“三峰骆驼一口锅、两把铁锹住地窝”的艰苦生活和戍边精神。

每一次舍生忘死的抉择,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出发,每一个毅然决然的行动,镌刻在时间卷轴上的都是大写的忠诚。

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习主席指出,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营盘如铁,兵如流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先后进行了10余次大裁军,人数由600多万减少到约200万。军营,是几千万老兵共同的眷恋。

基建工程兵,人民军队序列中一个远去的称谓。

1979年底,一批基建工程兵从冰天雪地的东北鞍山,来到南海边上一座小渔村。到了1982年冬天,几乎每天都有一列军列开进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南下,吹响了特区建设的冲锋号。

转眼进入改革开放的第5个年头。在许多官兵看来,忙碌完这一次大会战,接下来又将搭乘军列,启程前往下一个“战场”。谁也不曾料想,新的命令竟然是就地转业。

纵然有万千不舍,官兵们依然选择毫无保留地执行最后一道命令:脱下军装!

天若有情,应当见证:这支集体转业后的建筑铁军本色不变,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大海潮起潮落,时代澎湃向前。在新时代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全军将士再次展示这支军队“一切听从党安排”的赤胆忠心。

一声令下,七大军区一夜间消失。

一声令下,新一代中国军人在改革中完成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建制移防,数十万军人奔赴万里边关。

从关中平原到西北大漠,从天府之国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岭南山区,多少热血军人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边陲小镇,告别父母妻儿走向陌生远方……在同龄人候鸟一般向舒适迁徙的同一片国土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逆行”?

诗人雪莱说过:“在任何生命中,忠诚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草木有荣有枯,潮水有涨有落;山川可以移位,河流可以改道。但对于共产党员、革命军人来说,“革命战士一块砖”的组织观念不能变,“党有指示,万难不辞”的政治品格不能变,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忠诚基因不能变。

(七)

党的十八大后,习主席第一次到基层部队视察,就来到“黄草岭英雄连”。

统帅慈爱的目光,抚摸着一张张年轻士兵的脸庞。

统帅殷切的目光,也关注着这个连队的胜战基因,关注着这支军队的天职和使命。

“黄草岭英雄连”,一战成名在朝鲜。朝鲜北部著名的盖马高原,每年十月就会飘雪。黄草岭,是这片高原的门户,控制着这里的唯一一条公路。

当年,这个连队的前辈们两天时间奔袭了400多里抢占阵地,根本来不及构筑像样的工事,美军精锐海军陆战队第1师就来了。

天欲裂,铁在烧。美军的火力密度,是官兵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的回忆录中,记下了这样一个细节——

一位苏联顾问,问这个连队所在军的首长:“你们有飞机吗?”答:“没有。”“有坦克吗?”“没有。”“有大炮吗?”“有一点。”苏联顾问听了直摇头。

一场实力悬殊的阻击战打响了,在伤亡几乎到达极限的时候,许多战士用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阵地上此起彼伏的手榴弹爆炸声,让敌人心惊胆战。

黄昏,仅存的3名中国士兵屹立在暮色中。夜幕中响起了军号。指挥所读懂了主峰上传来的军号声,它的含义是:天黑了,我们还在!

军号嘹亮,宣示坚守的内涵;军号悠长,呼唤后浪的奔涌。

当今世界,刀光剑影没有黯淡,鼓角铮鸣没有远去,太平洋并不太平。

2016年,一部西方人制作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传播,片名为《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片中写道:“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外国军事基地密密匝匝,像绳索一样,牢牢套住了中国的脖颈……”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前所未有地面临安全压力和风险挑战;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京广线上,有一座小城。1949年,“进京赶考”的毛主席就是从这里换乘列车进入北京的。2018年元旦刚过,习主席一身戎装来到这里,面对全军官兵发出了开训动员令。

实现改革重塑的人民军队,在这里迎接党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赶考!

铁骑奔戈壁,大雪满弓刀。刚刚聆听习主席号令的铁甲雄师,直接开赴朱日和演兵场,与等候在这里的“蓝军之狼”展开实兵对抗搏杀。

碧海驰银练,战鹰凌云霄。东海警巡、南海战巡,越巴士海峡、出宫古海峡,“中国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大踏步地走出去,在浩瀚的西太平洋展开远海训练。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歼-20、运-20,中国空军进入“20时代”;辽宁舰、山东舰,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东风-17、东风-41,中国火箭军“东风快递”再添新箭簇……

改革重塑,新质力量党塑造。新时代,我军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的力量结构,改变了国土防御型的兵力布势,改变了重兵集团、以量取胜的制胜模式,迈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一大步。以战略预警、远海防卫、远程打击、战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形成。

千钧重托,胜战方向党指引。新时代,习主席对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念兹在兹,对练兵备战看得最重、叩问最严,亲自决策、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一系列重大举措和行动。全军官兵的战斗队思想进一步强化,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加紧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以实际行动答好“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之问”。

强大!强大!强大!这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砥砺奋进、浴血荣光扛起的使命。

强大!强大!强大!这是党要求新时代革命军人牢记在心、矢志不渝履行的天职。

(八)

仰望党旗、军旗,今天的中国军人忘不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举行成立典礼,中央军委向军事学院授予军旗——

“这面旗帜代表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克服困难,英勇战斗,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这是常胜的旗帜……”

这时,院长刘伯承做出一个让在场所有人感到意外的举动:正步上前,跪下一条腿,双手捧起军旗的下角,深情地一吻,然后站起身,以标准的军姿接过军旗。

刘伯承跪吻军旗,并非条令规定,纯是发自真情。全场官兵先是惊愕默然,随即热泪盈眶,继而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

掌声即心声,如惊雷贯耳,似大海扬波。

这时,每一位跟着中国共产党一路征战的军人,都会读懂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此刻的温情。面对八一军旗,脑海里都会涌现血染江河的英勇、漫山遍野的冲锋,转折关头的惊险、牺牲时刻的壮歌……

从铁马秋风的塞北,到杏花春雨的江南。面对新的百年,面对广阔而浩瀚的未来,前行的路道阻且长。

2020年金秋十月,首都北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10面红旗正中间,金色的党徽熠熠发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鲜明提出“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

人民军队的行进,因有党旗的指引而所向披靡;人民军队的未来,因有党旗的引领而注定辉煌。

2021—2027—2035—2050,每个时间节点,都是前行的路标、奋进的坐标,必将带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无比新美的强军画卷。

《互联网时代》一书提醒世人:“过去,对未来的判断是浪漫、是畅想、是大概;而今天,未来是真切、是具体、是行动。”

建军先铸魂,强军先强魂。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

强军!强军!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肩负如山使命的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百年大党正青春,人民军队向太阳。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自信自豪、意气风发地奔向未来。

涛飞江上,气卷万山。百年辉煌属于昨天,新的历史正在书写——

世界很大,比世界更大的是百年大党的胸襟和目光。

未来很远,比未来更远的是人民军队的使命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