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在2013年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时,就将“民心相通”作为“五通”之一,摆在突出位置,民心相通工作也在之后的中外交流中进一步得到加强并取得明显成效。
8天,6个县市,30余个采访点。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的“中外记者看新疆”采访采风团于5月24日启程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塔城、伊犁等地开展采访采风活动,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印度、巴西、埃及、乌克兰、白俄罗斯、智利、印度尼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20多名记者与采棉机械工程师、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及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新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成就。
5月24日,卓郎新疆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
记者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疆的棉花生产正在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霍城的薰衣草种植带动农民脱贫又致富; 伊宁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打造出城市新名片;那拉提旅游风景区的阿拉善村马队合作社通过旅游服务带动160人就业,帮助20户贫困家庭脱贫。
5月26日,记者团到塔城市哈尔墩社区多民族家庭采访。
这是一次体验之旅。
在塔城伊蔓树庄园洋婆婆食品坊,记者们感受塔塔尔族人民的热情和特色文化,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塔塔尔族美食制作;在伊犁河馕文化小镇,记者体验地道的新疆饮食文化;在伊宁六星街,感受古老街区的文化交融,体验传承百年的古兰丹姆手工冰激凌制作。
5月25日,记者团到乌鲁木齐白大寺参观采访。
这是一次交流之旅。
在乌鲁木齐白大寺和伊宁陕西大寺,记者们了解到居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多元文化所得到的保护;在塔城哈尔墩社区,聆听多民族家庭讲述友好交融的故事;在塔城手风琴博物馆,与手风琴演奏者和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者一起载歌载舞。
5月28日,伊宁市喀赞其老城区少数民族舞蹈表演。
这些从世界各国而来的青年记者以外国人的视角,把他们在新疆的所见所感讲给自己国家的受众听。他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他们在平等、尊重与包容的心态下所记录的人和事,找出的一个个关于中国的答案,写下的中国故事更加清晰而富有温度。
5月30日,记者团走进美丽的那拉提“空中草原”。
中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他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5月30日,那拉提旅游风景区的女子骑警队英姿飒爽。
“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曾来过这里……”,“中外记者看新疆”采访活动已告一段落,悠扬的草原歌声犹在耳畔,外籍记者镜头里的一张张照片,他们笔下的一段段文字,演绎着一个个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新疆故事,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文、图/关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