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网站6月3日文章,原题:外交政策的道德化注定要失败 过去几年全球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包括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拜登治下的美国新政府将中国视为本世纪最大的外交、经济和安全政策挑战。华盛顿把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中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影响力,并使中国经济与西方脱钩。美国要求欧洲加入其反华行动。但这明智吗?是否符合欧洲的利益?除了新冷战,没有别的选择吗?

中国的战略是双轨的。作为一个贸易、投资和发展伙伴,中国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但北京方面也在努力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从而对华盛顿的脱钩做出回应。鉴于在5G、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很可能在未来20年成功实现这一重要目标。

在遏制疫情方面,中国比欧洲更成功、更有持续性,经济复苏也比世界其他地区更早。德国公司一直对华出口,以弥补在其他市场的损失。

即使中国是个棘手的政治伙伴,欧洲人也不应让美国将他们拖入贸易冷战。拜登政府称这是“民主和独裁”之间的根本冲突。但这是一种道德化的外交政策,片面地将(西方)价值观置于利益之上——并从根本上指向错误方向。这种立场不足以应对全球挑战——气候变化、流行疫病等已超越国界,克服这些挑战的唯一途径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以应对全球变暖为例。中国宣布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而在欧洲公司和技术的帮助下,这个目标可能提前实现。在这方面抵制中国是没意义的。前进的道路是对话与建立共识,而非制裁、单边施压或军事行动。

对于未来与中国的关系,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考虑。首先,北京须更紧密地融入国际格局。欧美可在这点上达成一致。其次,世贸组织越来越重要,它可使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更公平。再次,在中美关系中,欧洲要维护自主权,与中美一道成为独立的行动者。

在巨大的动荡和变化时期,我们应努力建立稳定的国际关系,保护自己的利益。基于价值观的概念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成为制定外交和经济政策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参与对话,强化多边框架。这是最好的合作方式。(作者是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张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