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28日电 题:伤人、逃脱……事故频发的动物园到底怎么了?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水金辰 朱青

近日,安徽、河南等地接连发生的动物咬死饲养员事件,让动物园安全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原本兼具娱乐和观赏的笼中之物,缘何危及生命和公共安全?频繁逃跑是动物爱自由还是管理“栅栏”破了洞?

跑跑跑!伤伤伤!动物园频发安全事件

3天之内发生2起动物园动物伤人致死事件,引发网民关注。5月25日上午,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丹江孔雀谷一饲养员在喂养老虎时被咬伤致死,两只老虎跑出铁笼,经诱导捕获无果,先后被击毙。

就在三天前,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张公山动物园内,饲养老虎近二十年的杨师傅同样在日常工作时被老虎袭击,颈部、头部、背部均有明显的咬伤或者抓伤痕迹,经检查已无明显生命体征。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多地不少动物园,都发生过类似事件:伤游客、伤工作人员,有的甚至直接逃离。

在安徽,5月20日,安庆野生动物园一只鸵鸟逃脱,狂奔20多公里闯入闹市区,后在运回途中因体力透支等原因死亡;两年前,在合肥野生动物园,一只大猩猩从兽舍内脱逃,被工作人员堵截在园区内。

漏洞“栅栏”关不住动物天性

从已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可以了解,这些事故多由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导致。蚌埠市张公山动物园东北虎伤人,是因为饲养员未遵循安全工作规程,在未确认老虎隔离间门锁好的情况下就进入老虎笼。

安徽省蚌埠市张公山动物园园长钱永凌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举行一到两次的专业技术和业务安全方面的业务培训,中间还会穿插搞一些安全演习,节假日等特殊时期还会进行安全检查,林业部门也会检查、把关。“但说实话,饲养员干的时间长了,思想反而比较麻痹。”钱永凌说,“饲养员会感觉和动物相处久了,有感情了,就误以为动物很温顺,其实猛兽就是猛兽。”

合肥市野生动物园宣教科科长张凤娇直言,“合肥市野生动物园猛兽区的工作必须至少是两个人一起做,一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操作,只要严格落实工作规程,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

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有多年国内动物园调查研究经历,他认为,近些年动物园安全事件在一二三线城市均有出现,这本身就说明了管理上存在漏洞与短板。“虽然说动物园管理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与规范,但能严格执行的较少。”

安徽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内动物园都有相应管理规定、技术规程,包括住建、林业、文旅、卫生防疫等多部门形成的大安全体系都会对动物园进行重点监管,“如果说不足,可能会面临两点:一是部分动物园建园时间早,其基础设施建设已不太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当前动物园队伍的专业性和人员年龄结构上还有待优化,人员结构老化,工作人员麻痹大意思想易发。”

风口浪尖的动物园,该何去何从?

张劲硕认为,动物园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动物园工作人员和普通游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张劲硕说,要做好动物福利,提供充足动物丰容。据了解,所谓动物丰容,就是为丰富野生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他看来,对于饲养员来说,如果动物丰容足够高,生活空间足够大,人即使无意闯入,也可能保全自己。

与此同时,按照本国国情对标国际标准。张劲硕表示,动物园虽然看似只是“与动物打交道”,但需要一批懂动物、园林规划、动物医学、基础科研以及科普的专业化人才队伍。针对部分动物园落实规章、管理规定不彻底的情况,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可定期发布全国十佳动物园或最差动物园,以舆论倒逼管理。

安徽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动物园投资主体多元,既有公益园,也有市场化运营的私营园,在未来发展上,都应当更尊重动物的生存成长环境,在规划设计上突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注重突出科普、保育等公益属性,更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副教授王云飞认为,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既需要做好全社会安全意识的建构,避免麻痹大意,也需要形成全社会对动物尊重的良好氛围。赵皖平表示,应善待动物,纠偏“人是强者、动物是弱者”的心理,“特别需要强化对参观儿童家长的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凶猛类动物在游客不断的恐吓行为下,可能会积累暴力情绪,一旦有机会脱离管控,就可能会出现应激或本能反应,危及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