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缅甸军方2月1日宣布接管政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一年迄今,缅甸国内形势骤然紧张,引发大规模民众游行示威浪潮已过去三周。反抗团体发起的不服从运动得到民间响应,各行各业的民众加入罢工行列,缅甸全国各地陆续发生示威,许多政府部门因此瘫痪,而军方重新举行大选的承诺以及镇压和控制措施未能取得成效,缅甸局势持续升温,不断出现更多的伤亡信息。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敦促缅甸军方释放民盟领袖和其他高官,美国第一时间实行经济制裁和减少对缅甸的援助,美国总统拜登2月4日发表演说要求缅甸军方交出权力并释放在政变中拘留的官员和运动人士,国务卿布林肯21日在推特上表示“美国将与要求恢复民选政府的缅甸人民站在一起,并将继续对那些对缅甸人民实施暴力侵害的人采取强硬行动”。

与西方声色俱厉的谴责相比,中国的态度更加诚恳务实,中国与缅甸各方保持联系和沟通,积极促进缓和局势和恢复正常。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月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是缅甸的友好邻邦,中方希望缅甸各方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处理分歧,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19日分别与文莱外交事务主管部长艾瑞万、印尼外长雷特诺通电话,重点讨论缅甸问题,并强调中国支持东盟召开非正式特别外长会议,助缅甸渡过难关。

在有关缅甸局势持续恶化的担忧不断涌现之时,东盟如何扮演调停者的角色、避免域外势力的过多干预至关重要。自政变发生以来,东盟成员国高度关注缅甸局势发展并接连发出信号。其中,菲律宾、柬埔寨和泰国认为缅甸军人政变是内部事务,不予置评且不愿干预;印尼和新加坡采取谨慎态度,希望各方力行克制、保持对话、以达成积极与和平的结果;马来西亚认为缅甸军方发动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对缅甸民主进程来说“是一次倒退”。同时,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与印尼总统佐科会晤后认为东盟各国外长应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缅甸军事政变及当前的局势。

东盟须尽快通过召开非正式特别会议等形式达成共同立场,向缅甸军方以及国际社会发出明确积极信息,在东盟的框架内解决东盟内部事务,这一立场已得到中方的支持。其困难之处则在于,东盟内部达成统一一致的立场并不容易,且不能与缅甸各方的理念出现过大分歧,其次是如何拒绝西方国家的干预和干扰,拒绝用特定意识形态的方式看待缅甸局势;如果最终东盟各国缺乏共识,不能充分发挥东盟的作用来解决缅甸问题,则缅甸未来的局势发展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