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中国经济恢复进行时,今年发展目标怎么定?
中新社北京2月23日电 题:中国经济恢复进行时,今年发展目标怎么定?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人民币,下同),电影票房逾78亿元,6.6亿件快递上演“年货春运”……春节消费“牛”劲十足,让中国经济稳定复苏的热度得以延续。
回望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全年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指标均好于预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这份答卷来之不易,得益于中国非常之时果断推出的非常之举。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去年全国两会以来,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赤字率等一揽子宏观政策精准发力,较好地支持了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有效填补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防疫物资等必需品和其他工业品供给缺口,为国内外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又是一年全国两会将至,中国经济出现新变化,也面临新挑战,今年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宏观调控如何发力,受到市场关切。
资料图:民众选购商品房。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指标依然是GDP增速。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着眼兜底民生,未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随着经济稳定复苏,增速目标应否“复出”的讨论已见诸舆论。
实际上,翻看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即便出现具体增长目标数字,往往也伴随“左右”“区间”等更具弹性的灵活表述,折射出官方正淡化对经济增速的过度强调。
这一思路还贯穿在中国对更长期发展的考量之中。对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官方表示,此举旨在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GDP指标还是要看的”,正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所说,该指标应是预期性、结果性、后置性的,不再作为挂帅指标。他并建议,未来可引入居民人均收入、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全局性指标。
资料图:一自动化汽车生产线。 陈超 摄
由此观之,无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置具体增长目标与否,其目的都不在于追求一个好看的数字,而是服务于整体经济质效的提升、民众生活的改善。
除了年度发展目标怎么定,外界还关注中国今年在宏观政策上将出什么招。
随着中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去年出台的一些临时性救助政策需要稳妥退出。有观察认为,如何选择政策退出的时点、步幅、路径以及工具组合,是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核心,关乎中国经济复苏大局。
此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
这意味着,今年的宏观政策既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夯实稳定发展基础,又要逐步回归正常,防止不可持续。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政策时序、力度、效果,避免出现“政策悬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特别指出,由于基数较低,2021年中国经济稳增长压力不大,更要抓住时机为未来发展打基础,“今年将是一些重大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
多重任务“碰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政策的部署,料将着眼于促进经济持续恢复与防范疫后衍生风险相平衡。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官方将推出哪些新招实招来壮大经济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改革开放,并将其与“十四五”规划衔接,也是一大看点。
相信透过两会上释放的政策调整信号,各方不仅能更真切地感知当下中国经济温度,也将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和潜力产生更清晰的认知、更稳定的预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