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作工作报告。中国地震局 供图 摄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8日在北京召开的2021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获悉,“十三五”时期,中国地震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其中首都圈1.0级,东部地区2.0级。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
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在工作报告中回顾“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成就介绍说,地震系统积极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隐患调查和风险防治,完成55条主要活动断层和21个城市活断层探测,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取消不设防地区,统筹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督促支持2827万户危房改造。
2021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局 供图 摄
加强震情监视和趋势研判方面,启动79次应急响应,做好地震烈度评定和灾害损失评估,并妥善应对四川九寨沟7.0级、西藏米林6.9级、新疆精河6.6级等多次中强以上地震。
不断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方面,地震系统着力构建适应国家安全需求的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修订地震安评条例,制修订35部地方法规规章,发布3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防震减灾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编制完成雄安新区战略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地震安全专项规划。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上,完成川藏铁路、浙江海岛核电、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同时,圆满完成中共十九大、全国两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50余次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保障任务。
“十三五”时期,中国地震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地震预测与危险性分析、地震监测预警、特大地震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关键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自主发展主动源探测新技术、多种异常信息提取新方法,绝对重力仪、井下宽频带地震仪等观测仪器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成功转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震速报领域探索成效初显。
闵宜仁表示,2020年,中国地震局统筹调度全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地震监测台(站)网改扩建工程、第六代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等项目。全年地震速报1063次,5级以上地震自动速报震级偏差由0.35级减小到0.15级。同时,健全长中短临预报工作机制,建立京津冀地区震情跟踪协同机制,并开展2021-2030年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