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思接受本网记者书面专访,阐述他对中国脱贫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道路的看法。格里菲思认为,消除贫困显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决心,这个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兼容,而资本主义制度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稳定、危机和不平等。
《参考消息》: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中国在2020年依然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您如何评价中国在扶贫工作上的努力?
格里菲思:中国对消除贫困的目标和政策持开放态度,将其列为最优先事项,并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调整进度。这与许多其他国家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在其他国家,“减少贫困”只是隐藏在众多目标中的虔诚愿望。中国在2020年年底前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中国在70多年间使8.5亿人摆脱极端贫困的成功标志。正如世界银行已经承认的那样,这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
鉴于中国所取得的扶贫成就,中国的经验对贫困人口仍然占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其他国家非常有价值。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征、当前不平等的严重程度等,这些成功经验会更适合某些情况与中国类似的国家。
当然,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一些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更具优势。例如,中国经济的关键部门是公有制,而整个经济运行中需要宏观计划的指导,在必要时接受国家干预或控制。市场机制也在这种更广泛的背景下运作。这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和私有制原则有根本不同,后者决定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然后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角色,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上致力于消灭贫困,这个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兼容,并对该目标充满信心。而资本主义制度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稳定、危机和不平等。
《参考消息》:您觉得中国减贫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格里菲思:我认为,促使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部门的公有制和控制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计划,包括教育、技术、运输和通信等;福利国家的建设;设定和实现特定目标的政治决心,在中国的语境下,主要是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决心。从这些关键因素中,很难挑出其中任何一项供其他国家复制。也许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才是其他国家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和应用的最重要的中国经验。
当然,我对其中一些举措的印象更深刻,比如中国较富裕地区向较贫穷的内陆地区提供的直接援助。这实际上是一种“孪生”形式,对双方都有利。这种对口支援由中央和地方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制定方案,然后启动援助、监测进展和增加额外的帮助。(文/孙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