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2日讯 11月29日,“后疫情时代融媒体生态视阈下的舆情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殷奇致开幕辞,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石刚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日报》等10余家院校和媒体的近50名专家参加研讨。

“后疫情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本年度多次提出的一个概念:2020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通话时曾提到“后疫情时代”一词,随后6月22日、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外事活动中讲到 “后疫情时代”。为了深入探讨后疫情时代融媒体生态下的舆情治理,天津外国语大学在“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系列学术活动中重点安排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殷奇致辞。

殷奇在开幕词中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他指出,刚刚闭幕的中共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倡议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同时还提议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强海河传媒中心,建强津云新媒体,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殷奇强调,本次学术研讨会荟萃学界和业界专家,深入研讨融合媒体生态下的舆情治理,正是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一次深入研究。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石刚讲话。

石刚高度评价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他结合近年来我市新闻宣传中的代表性案例,从舆情治理、国家安全方面进行了阐述。石刚指出,当前舆情治理已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亟需把握“变中之变”,用系统观念看本质、看大势,“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积极转变舆情治理方式,转“危”为“机”,为意识形态工作夯实基础。

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从习近平媒体融合观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从以政府为中心的“1.0时代”、以公众为中心的“2.0时代”再到个体为中心的“3.0时代”下舆情治理的路径流变,总结了融媒体生态下舆情治理的基本规律。

天津大学陆小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国际传播中好感传播与对抗性传播相互交织,尤其是数据话语权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战略博弈工具和战略竞争焦点。因此应深入研究数据话语权的竞争与博弈,以便在国际传播中抢占先机。

南开大学陈鹏教授围绕融媒体生态下的舆情治理策略,紧密结合本次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自媒体议程、突发应急、次生舆情、舆论场分化等现象,通过联系新闻舆论工作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出舆情工作应该把握周期、甄别信源、差别管理、顺势而为,注重联动宣传与强化“四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毛国强教授紧密围绕健康传播,对融媒体生态下健康传播舆情的质量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敦促媒体加强监督,强化风险评估前置意识,制定自媒体健康传播法规,并构建起健康传播伦理观、健康传播舆情监管机制。

天津财经大学高红樱教授从影视传播的角度出发,选择了《传染病》《感染列岛》等影视作品,对这些作品的疫情“隐喻”意义作了独到分析,从更宏阔的背景下对疫情和舆情治理作了观照。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首席记者杨成结合中国日报全媒体报道案例,联系近期全球及天津本地疫情进展,从落地新技术、精准传播、建立社区化外籍人士传播平台、矩阵化传播4个维度对国际传播策略、舆情防控提出了建议。

天津工业大学王熙教授从技术的角度梳理对舆情治理给出了框架和模型,他通过全媒体概念演进流程,结合不同媒体时代联接特征与传播场域之间的比较,同时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对舆情引导进行了全流程仿真,对全媒体运营的深层逻辑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示。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毕宏音研究员从理论角度对舆情治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目前存在的舆情治理中假设前提中存在的问题了进行了解剖,对后疫情时代下前期舆情和网络舆情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历史与聚类分析”“多驱动要素分析”“智能兼专家分析”“追踪性动态分析”四大视角创新性诠释了网络舆情的动态传播规律。

天津体育学院王瑜副教授从体育赛事传播领域切入,针对后疫情时代的体育赛事转播变革中所存在的影响时长、观众难题和未来变革等问题,建议赛事转播方用新技术提供增值服务,以保障用户获得个人化的观赛体验。

天津外国语大学刘毅教授介绍了他在舆情治理中的思考成果,他认为,舆论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生物学上的发酵现象,并基于扎根理论对“舆论发酵”进行了的实证研究,总结了舆论发酵的规律,对舆情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教授用“新、学、深、实、广、前”6个字总结本次学术研讨,他认为,本次学术研讨具备“思想库”的意义,对推进后疫情时期媒体的融合发展、创新天津市舆论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