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一年。

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日双边贸易产生负增长,但另一方面,控制住疫情后的中国,较快恢复正常经济活动,对外开放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

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连续举办服贸会、进博会,正式实行《外商投资法》,新增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正式签署RCEP协定,这些都将为两国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遇。中日如何夯实已有基础,在具体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对此,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吕克俭做出了分析。

中日经贸合作回顾

2019年,虽然遭遇世界经济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但中日双边贸易仍保持了3000亿美元规模。据中国海关数据,2019年,中日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15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6.7%。如果按国别统计,无论是贸易总额还是进口额、出口额,日本均居第二位。今年1-7月,中日贸易额1743亿美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1-6月收窄0.7个百分点,单月进出口额自3月以来恢复增长态势,展现出抗击疫情冲击的韧性。

其次,在投资方面,日本是中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国,截至2020年6月底,日本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53184家,实际使用金额1176.1亿美元。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国际协力银行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在华日本企业利润率高于日本国内,仍继续看好中国市场投资前景。

技能实习生合作和人员往来持续增长。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劳务市场。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在日技能实习生总数约8.4万人,约占中国在外劳务人员总数的20%。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少子老龄化速度加快,日本逐步放开了康养护理等行业对外国劳动者的限制,中日技能实习生合作迎来新的机遇。

中国对日投资稳步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累计对日直接投资额为38亿美元,主要涉及制造业、金融服务、互联网、电气、通信、软件等领域,跨境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发展较快。同时,中国企业还看中日本市场和研发环境。中国企业与日本运营商及生产商开展互惠互利合作,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则增加了在日支付网点。

携手谱写第三方市场合作新篇章。中日双方正在加紧落实“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期间签署的52项合作协议,如日本JFE(日本第二大钢铁集团)牵头的中日泰企业联合体携手在泰国开发智慧城市项目;伊藤忠商事与中国中信集团联合投资德国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对第三方市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联合贷款等。

服务贸易领域合作深化。两国实现了部分贸易的人民币和日元直接结算,相互持有对方国债的规模也在扩大。中国中信集团与工商银行在日本已成功发行债券;日本瑞穗银行成为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第一家日资银行。

中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并不断深化。例如,日本瑞穗银行面向中国学员的金融研修班已连续举办了40年,培训相关人员超过1300人。

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交流虽然屡屡受到双边关系起伏的影响,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格局已经形成,并成为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两国合作前景展望

新时代,新期待。今后,中日应携手推动以下领域的务实合作。

第一 加强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合作

中国正在实施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健康城市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创新发展战略,可以借鉴日本在节能环保、绿色循环经济和高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并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第二 拓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据统计,近五年,中国服务贸易平均每年增长4.7%,过去15年,中国进口服务总额累计达4.8万亿美元。而另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服贸业增加额占GDP的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说明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全面老龄化时代,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1.7亿人。老龄人口增多,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这将会带动成百上千亿元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日本在医疗健康、养老产业与设备制造、人才培训和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如果这些技术和经验能运用到中国庞大的市场中,必将实现互利共赢。中日企业正在四川眉山建设“中日国际康养城”等项目,期待双方在健康医疗和养老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

第三 加强数字经济等创新合作与交流

据预测,2021年,数字经济将占全球GDP的50%,在中国经济中占到55%。中国正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日本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和创新产业发展方面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在高端制造、清洁能源、生命科学和医药、城市功能分配、交通网络、垃圾分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势。

第四 推动中日地方间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地方一直走在中日经贸合作的前沿,在两国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日政府支持下建立的北京、成都、上海、青岛等地方合作示范区,是两国地方合作的新框架,这些示范区都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最富投资潜力的地区之一,开展中日地方合作拥有旺盛需求、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优化、整合、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良性循环的产业平台建设,将成为中日两国新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第五 推进现代农业、乡村建设及物流合作

中国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日本则在智慧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可探讨在农业投资、贸易、动植物检疫、跨国经营、生物育种、生态环保、观光农业及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及储运等领域的合作。

11月10日,观众从第三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展台走出(新华社)

第六 促进两国企业双向投资和第三方市场合作

中日两国应不断优化本国投资环境,进一步开拓市场,从制度和商业习惯上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促进中日企业扩大相互投资。

此外,双方还应该积极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这是双方开展务实合作的新平台,不仅能为两国企业开拓地区及国际市场创造更多机会,还能为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做出贡献。

第七 加强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灾减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地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瘟疫、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和巨大损害。期待中日两国在应对全球性风险,特别是世界公共卫生事件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继续密切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公共卫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八 推进地区和多边领域的合作

中日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对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双方应加强在区域和多边贸易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落实G20峰会达成的合作共识,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尽早达成协议,使有关自贸安排尽早惠及各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下的协调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和环境。

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贸易摩擦、经济动荡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各种挑战升级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作为友好近邻和合作伙伴,应着眼长远,求同存异,增进互信,为全球经济摆脱疫情影响,重回增长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