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例到1000万例

在美留学生都经历了什么?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11月9日,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000万例。

美国境内首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1月21日。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000万。

 ▲《纽约时报》:1000万美国人感染新冠病毒。

  ▲《纽约时报》:1000万美国人感染新冠病毒。

美国疫情大规模暴发后,一些留学生选择回国,也有一些留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国。经历了三波疫情的他们,面对1000万确诊病例这个可怕的数字,有什么想说的呢?

新京报记者就此连线采访了在美国华盛顿州华盛顿大学留学的雨辰、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留学的孙博,以及辗转多州的中国留学生田雨(疫情期间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佐治亚州、纽约州、佛罗里达州学习及工作),听他们讲述疫情期间的心路历程。

疫情期间心态有何变化?

雨辰:疫情已成“新常态”,留学生和当地人都不是很关注动态了

我对于疫情最焦虑的阶段是,美国疫情最开始暴发时只有少数病例,他们普遍不是很重视的阶段。当时作为中国留学生接触的信息比较多,对疫情了解更全面,所以对疫情更重视。那段时间,中国学生都非常注重居家隔离,尽量在家上课,即便出行也非常注意戴口罩等自我防范。

但是,由于心态不统一和文化间的差异,美国人对疫情重视程度并不高,中国留学生的防护措施也很难得到当地人的理解,甚至由于疫情被“污名化”,有时也会受到他人的非议。这段时间我们都比较焦虑,所以中国留学生建立了专门的检测群、回国群,互相交流预约检测的经验和回国的流程。

真正感觉到美国人也开始重视疫情,是发现美国人出门也开始戴口罩了,但是重视程度也有限,他们也没有因为疫情修改自己的出行计划。

现在疫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论是当地人还是留学生都不是很关注疫情的动态了,留学生们更多关注的是疫情对以后学习生活就业产生的影响。

孙博:对美国疫情数据已经无感,1000万也只是一个数字

2019年8月初到美国,今年1月份听说国内的疫情,比较担心国内情况。后来芝加哥开始出现病例,慢慢开始担心这边的情况并且开始重视起来。

今年三四月份,是身边的中国留学生最焦虑、最紧张的时候,甚至开始去超市囤货。有的人听说同学去了敏感地区,就不再和同学见面了。虽然我没有像他们这样焦虑,但是也受到一定影响。

在我居家隔离期间,每天都在关注美国的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等信息。到了四五月份的时候,我对于美国疫情数据就已经无感了,觉得只要保护好自己就好。现在的1000万数据,对于我来说更多就是一个数字。

田雨:数字变得没有意义,戴着口罩努力恢复正常生活

我心态上的变化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1月份的时候,美国只有少数案例,这时候了解情况的中国留学生都戴上了口罩,心里也都蛮紧张的。

第二阶段是,3月份美国疫情一下子大暴发,大家都变得更加紧张和焦虑,机票的价格也涨到1万多人民币。3月份的时候,我正在加州,听说可能马上要“封城”,就连夜去了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和家人待在一起。

当时美国病例每天三四万地涨,感觉像是没有尽头,甚至觉得有点绝望。而且我5月份就要毕业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工作,身边人也开始陆续回国,很多人也劝我回国,多重因素下,我每天都很焦虑。

不只是我,美国的留学生都是蛮紧张的状态,大家在微信群经常通报各自的疫情信息。我在亲戚家大概进行了三周的居家隔离,几乎不出门。偶尔出去买菜,但是街上还是人来人往,最多只是戴个口罩。到4月份的时候,大家的生活就慢慢恢复正常了。

4月末我们陆续毕业,开始找工作面试,当时我对于坐飞机这件事还是比较抵触,甚至想买一些防护服、护目镜等设备,但是发现老板、股东和经理都照常工作,到处跑,我也就慢慢没那么抵触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工作生活在疫情下慢慢恢复正常。我现在应该处于第四个阶段,在我眼里一切正常,生活已经和疫情前没有太大不一样,只是我出门需要戴个口罩而已。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很空旷,基本看不到什么人,出门散步也接触不到人,一切如常。现在经济也在慢慢恢复,工作岗位也越来越多,失业率也从4月份的14%到现在的6%。正常的失业率也就在3%-4%之间。

当地防控现状如何?

雨辰:政府最初希望居家隔离,后来转变为督促大家回去上班

华州早期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病例排名全美前几,政府马上颁布了“居家令”,后来控制得比较好,目前已经在逐步恢复经济,商场、饭店基本都已经重开了。

我觉得政府防控做得比较好的举措有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测试。我就读的华盛顿大学(UW)有个很著名的病毒实验室,几乎包揽了华州所有的核酸测试,但凡怀疑自己感染新冠病毒,都可以前往免费预约测试,出结果的速度也很快。

二是交通正常运营。即便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为了方便民众出行,交通系统也还在正常运行,并且不再收取费用。公交车上给司机安装了一道玻璃门作为物理间隔,前排车厢全部封上,乘客只能从后门上车,在后排间隔就坐。另外,政府也会在公共场合提示注意安全社交距离,商场也会限制人群流量。

整体而言,美国各个州的防控政策区别还是很大的,共和党倾向比较明显的州对疫情就没有那么重视,民主党倾向的州就会号召大家居家隔离。

政府政策在疫情期间有个突出的变化:原来政府希望大家居家隔离,后来就变成督促大家都可以回去上班。我认为政策的变化背后是因美国经济明显停滞了,政府急于想恢复经济。

田雨:美国的“严控”其实并不严,普通人担忧经济多于疫情

在疫情初期比较严重的时候,美国的防控稍微严一点,到后来就都放宽了。不过“严格”也是相对来说的,对于美国民众来说很严的措施,在我们眼里就和没有一样。

举个例子,美国因为种族平等问题,冲突最剧烈的那段日子,洛杉矶号称全城戒严“封城”,晚上8点以后不能出门。但是我有一天需要送朋友去机场,原本还担心中途会不会出什么意外,结果就是正常出门没有碰到任何问题。所以,即便颁布了各种“严令”,但是他们管理并不严格。

就我观察而言,由于观念的不同,美国民众对于疫情没有那么关心,他们甚至就把疫情当作流感,不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事情。相比疫情,他们更关注的是经济能不能恢复正常,大家能不能正常工作。

虽然现在我也觉得疫情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由于病毒的存在,我出门还是会戴口罩,去加油站、买菜也会戴手套做好防护。但是美国人是真的不在意病毒,很多人去餐馆、超市都不做防护。我们公司其中一个老板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他除了在上飞机的时候戴口罩,平常都不会戴口罩,美国当地人就更不会做什么防护措施了。

现在美国餐馆重新营业了,虽然也会有一定的间隔标准,隔一桌坐一组,要求食客坐在餐位上不用戴口罩,去厕所就需要戴口罩。但是实际上,也没有人严格要求你,不戴也可以。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前两周,我跟着黑人同事到他住的街区去,同事就劝我最好不要戴口罩,我也是迫于当地压力不敢戴口罩。因为所有人都不戴口罩,只有你一个人戴的话,就显得很奇怪,我还是一个亚洲人,就更像是个异类了。

身边的美国朋友虽然也觉得美国政府不控制疫情是不对的,但是美国人没有存款,就必须重新工作。在我眼里,美国当地人更多的态度是,只要别影响我正常生活,怎样都行。

孙博:学生们防护意识不强,新学期开学后学生传染特别快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对疫情还不是很重视,等到四五月份,美国确诊病例暴发的时候,政府也颁布了“居家令”,他们才逐渐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会戴口罩和尽量注意社交距离。但是也有人丝毫不在意新冠疫情,日常活动都照常。

伊州的防控政策,首先餐馆不能堂食,需要提前预订再去餐馆取或者外卖。快餐店都是开车点单,即点即走;而且还要求民众在公共场合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离;办公场所和服务场所都要提供洗手液,人员要佩戴口罩。

3月春假之后,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改为网络授课,学校也频繁给学生发邮件做防护提示,还会对学校内部公共设施做日常消毒。但是学生们的防护意识没有那么强,依然保持正常社交,导致在8月中旬开学后,新冠病毒在学生之间传播地特别快,半个月内学生确诊病例增长率达到了全美第三。

抗击疫情上对拜登有何期待?

雨辰:对拜登控制疫情期待不大

其实我对于拜登能够控制疫情的期待不大。在他就职之前还会有很多变数与争议,等到1月份他正式就职,那时候美国的确诊基数会更大,扭转局面的难度也更大。另外,民众的重视程度一直不提升,拜登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也有限。整个疫情的防控还是要依靠疫苗。

孙博:不认为拜登的政策能产生“奇迹般”的效果

虽然拜登说他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对新冠疫情采取措施,但是基于美国疫情现状,我并不期望拜登的政策能产生奇迹般的效果,或许拜登的政策会减缓病例的增长速度。美国民众如果一直不重视的话,仅靠总统重视也不会产生太大作用。相比期待拜登的政策,我更倾向于只有疫苗的研发才能改变美国的疫情走向。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