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今年即将迎来第21个记者节,也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美国知名蓝调歌手Eric Allen发布了他个人专辑中的一首新曲片段,名为《She Waits》,歌中的主人公是中国的一名战地记者。

美国蓝调歌手用歌曲讲述中国战地记者的故事

Eric Allen(艾力克·阿兰)是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的美籍审稿专家,也是活跃在中国的一名蓝调歌手。他在酒吧驻唱,在音乐节演出,将许多经典和原创的美国蓝调、西部牛仔音乐带给中国听众。

自2016年加入新世界出版社,Eric参与审读了纪录片导演冯雪松撰写的多本有关战地记者方大曾的图书,包括《珍藏方大曾——战地记者方大曾的光影故事》《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他被方大曾的传奇经历所感染。书中,方大曾的母亲和妹妹对于在战乱中杳无音信的亲人深切的期待,深深地打动了他,激发他写下了歌曲《She Waits》。这首歌也收录在他的同名专辑《Eric Allen》中,专辑预计于2021年1月份发布。(专辑歌曲创作于2018年和2019年,所有曲目都用原声乐器录制,有布鲁斯、民谣、叛道乡村等风格。不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也表现出人在旅途中的心情、希冀和盼望等情感。)

方大曾的底片与家人的希望

83年前,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一位笔名叫“小方”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挎着相机,穿越炮火,来到了卢沟桥,以图文形式对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报道。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他活跃在前线,不断发回消息。但在1937年9月中旬的一天,小方在河北蠡县寄出最后一篇报道后,就再无消息……

上海《申报》增刊用小方拍摄的《守卫卢沟桥军士之英姿》做封面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农历五月二十九)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他的父亲方振东毕业于京师译学馆,法文专业,在外交部工作,曾任科员、主事。方大曾中学时代开始喜欢摄影,当时的方家在京有老宅子,家底殷实,生活比较富裕,他用母亲给的七块钱买了一架相机,据说,当时一块钱就够几个人两星期的口粮。而后来成为世界摄影史上的一代宗师、年长方大曾4岁的亨利·卡迪埃·布列松,此时还没有真正开始接触相机,他确切的摄影活动始于1931年,也就是22岁去非洲的象牙海岸游历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开始练习拍摄。

1929年,17岁的时候,方大曾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1930年,他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这期间,他思想活跃,热心社会进步活动,与诗人方殷共同主编了《少年先锋》杂志。1935年,中法大学毕业后,他到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后转任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发表作品时常常以方德曾或小芳署名,后改为小方,一直沿用。他时常离家外出旅行,带着折叠式的相机,走过乡村和城市,记录所见所闻。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三天,即1937年7月10日,小方即离家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向报刊寄出照片和通讯后直接沿平汉铁路(即京汉铁路)南下去了保定。中间曾匆匆忙忙回过一次家,取了胶卷和简单的衣物,马上又返回了前线。从此就与家中失去了联系,再往后的情况,只能从和小方一道在抗战前线的记者们的回忆文章中略知一些片段了。

小方自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

时间来到1999年,央视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偶然中发现了“方大曾”这个陌生的名字,在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的陈申的帮助下,他见到了方大曾的胞妹方澄敏,还看到了多年来未被世人发现的方大曾的底片。

《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书中提到:

方大曾离家时留下的底片在方澄敏和母亲的心里视同于他的存在。“舅舅从战地再也没有回来,他在北京协和胡同家中留下了两小木箱底片。外婆说,小木箱是舅舅在院子里盖灰色小木屋时请木匠一并做的,有一尺多长,半尺多宽,半尺来高,外面漆上土漆,专门用来装底片。”张在璇回忆道,“日本投降后,外婆就把小木箱放在了她卧室的平柜上。这箱底片是家人对舅舅的一个念想,看见它就好像舅舅还在,觉得总有一天他会回家来拿这箱底片。但谁都没有想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家人却很无奈地失去了它。”

在写给张在璇的信中,方澄敏告诉他,北平沦陷后,为了这些底片,外公怕日军来搜查烧掉一部分,白天烧有烟,晚上烧有火光,也就停止了,留下的这部分藏来藏去。“也许是由于咱家是老住户,也就避开了日军的搜查。这些是小方心血的结晶,有绥远抗战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抄走就无处可寻了。1975年我退休了,一日,我到工会办公室(前红卫兵办公室),也就是为了探探消息,看到屋子的角落里有一堆报纸包,破口处露出了粉红色的小口袋,当即我就认出是我以前交的底片,经说明后就取回来了,小箱子在食堂装着饭票,后来也还给我了,这些底片是逃过难的!”

央视记者冯雪松的“寻找方大曾”之路

带着方大曾亲人的殷切期盼,为了寻找方大曾的身影和事迹,冯雪松自1999年底开始,用二十载光阴还原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方大曾。二十年间,他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等地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其稿,陆续执导过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出版过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珍藏方大曾:战地记者的光影故事》。如今,在他的奔走和努力之下,战地记者“小方”、方大曾的名字已经逐渐为人所熟知。不仅如此,在方大曾系列图书的出版方新世界出版社的大力推动下,方大曾的故事也吸引了国外出版界的关注,不断取得版权输出成果,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的故事开始走向国际。

今年9月,央视大型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播出,官方海报照片就选自方大曾作品《守卫卢沟桥》,通过考证,利用大数据库、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图片着色,使小方的作品首次以彩色呈现。

近日,方大曾的摄影底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评定为一级文物。方大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留下文字和照片的历史价值在不断被挖掘和肯定。

冯雪松在他的专著中这样说道:

今天看来,方大曾留下的作品具有多重价值,无论是从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哪一个角度切入,似乎都能够找得到相应的关联和支撑。他的通讯和摄影,很好地将道途的选择和行走的足迹有机联系,文字是注解,图片是表达。如果说,十多年前,我在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时,由于认识上的肤浅,还没有完全以两者统一的角度去丰满他的形象和血肉,以两者集合的方式来思考影像的构建和传播,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生命年轮的丰厚,未曾停歇的寻找脚步愈加沉实,也愈加笃定。小方是一个富矿,未探明储量且难以估量,此刻我觉得离他很近,近得能感觉得到亲人般的亲切,清晰透明。

方大曾、冯雪松、Eric,在《She Waits》略带悲伤却充满希望的曲调中,来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籍的三个人完成了超越时空的一次交流,有为国捐躯的悲壮、有付出青春复现历史的不悔、有跨越国度的共情,在这个记者节,让我们共同铭记一个曾被遗忘的名字——方大曾。

(新世界出版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