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生猪养殖、温室大棚、红枣……进入11月,甘肃省景泰县的多个特色产业进入丰收期。
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带动脱贫增收后,特色产业继续发展壮大。
甘草打头阵 “养地”又致富
过去40天,赵邦云天天在田间地头忙碌。
从9月25日开始,生长了三年的甘草正式进入收获期。“我们第一次尝试种甘草,去年只收获了400亩,因为价格和甘草大小不满意,又等了一年,”景泰县上沙沃镇白墩子村经济合作社法人赵邦云说。
当地农户正在捡拾刚刚挖出来的甘草
虽然是第一次种,但赵邦云对销售并不发愁。
三年前,白墩子村党支部带头,建立村经济合作社,流转耕地2300亩进行集约化种植,并与甘肃一家公司签订了甘草订单保障,打造了白墩子村甘草种植产业园,辐射带动了全镇10个村、18个种植专业合作社。
刚刚挖出来的甘草直接被该公司现场收购,赵邦云说,今年一亩地的甘草产量约2吨,每吨3700元,算下来一亩地收入7400元,除去种植、人工等费用,每亩地纯收入3000元左右,受益远超过去传统作物种植。
据了解,2019年,当地开挖甘草400亩,白墩子村集体毛收入137万元,村集体净获利10万元。2020年,开挖甘草1900亩,其中村集体开挖1200亩,村集体预计增加收入150万至200万。
当地农户作为土地入股、劳务服务和效益分红的主体,多方获益保障增收。农户土地入股除每年每亩600元分红外,盈利部分的40%按照入股面积进行效益分红,同时,农户还可以就近务工,获得工资收入。
因为甘草根部的固氮作用,种植过甘草后,土壤肥力还能增加,赵邦云说,按照初步计划,明年他们将种植500亩西红柿、500亩甘草、700亩青贮玉米。
“枣”发展“枣”致富 带来甜蜜事业
白墩子村四十公里外的景泰县五佛乡车木峡村,黄河从此蜿蜒而过。在这里,56岁的吕军邦也正忙着发展自己的“甜蜜”事业——红枣产业。
车木峡盛产的红枣远近出名,但一直是自产自销,因为地处峡谷交通不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红枣“有名无市”。
十多年前,吕军邦辞去县城的销售工作,回家开始种枣树。2010年,他成立了景泰军邦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改变了当地红枣“有名无市”的现状。
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分拣红枣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当地百姓都积极加入枣树种植队伍。52岁的村民高国红说,自从有了合作社,每年自家枣树产的枣都会出售给合作社,同时她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每月有2000多块钱收入。
经过几年的奋斗,如今合作社枣园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优质红枣200万公斤,建成红枣加工厂2400平方米,烘干房3座,主要产品有大枣、香枣、酒枣、枣加核桃等。吕军邦还请教技术专家,对红枣品种进行改良,增加了新品种骏枣,生长周期更长,个头更大。
吕军邦介绍改良后的新品种骏枣
2015年合作社创办的“枣峡”商标荣获“甘肃省著名商品”称号,产品销往甘肃、青海等地。
干销售出身的吕军邦深知打开市场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印在产品包装台上,以便及时接收顾客的反馈。
2019年,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吕军邦通过消费扶贫,与天津华喜汇通签订购销协议,打开了天津市场。仅2019年6个月的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150万元,纯利润达到16万元。
合作社目前的栆类产品种类丰富
考虑到红枣产量越来越大,今年吕军邦开始修建冷库,以便更好地保存红枣。他还计划引导村民继续嫁接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丰富产品种类,研发更多枣类产品,延伸红枣产业链条。
一村一产业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在甘肃省景泰县,像白墩子村和车木峡村一样,多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漫水滩乡东坝村温室大棚中的香菇
景泰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和水产、猪禽、特色养殖(黑毛驴和奶骆驼)、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销售、旅游产业为主的“6+6”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及两项补充意见,目前,60个贫困村均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种养殖产业,户均增收3620元。为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当地还发展了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等“五小”产业,涉及217户贫困户,落实扶持资金35.34万元。
另一方面,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运行较为规范的合作社1430家,并与龙头企业对接,引进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其中,牧原集团在当地投资建设三个生猪产业化项目,其中一场将在今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预计年出栏10万头生猪。
位于景泰县草窝滩镇新建村的生猪产业化项目
继2018年底实现整县脱贫后,景泰县继续发力特色增收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订单式产业模式,让特色产业发展走得又稳又好,巩固了当地脱贫成果,保证百姓继续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