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1月4日电  如何细致品味河源市“紫金茶客谷”致富的阵阵醇香?从“精光村”到“金光村”华丽转身背后密钥是什么?河源市紫金县九和镇智力帮扶“授渔”,牵线搭桥“造血”蕴含着哪些逻辑?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际,“脱贫奔康·粤来粤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3日来到河源,尝试揭开其脱贫奔康的“神秘面纱”。

  图为河源紫金县紫城镇“紫金茶客谷”。朱皓 摄

因地制宜 产业“造血”带动脱贫奔康

温杯、醒茶、冲泡、出汤……走进“紫金客茶谷”,紫金县紫城镇白溪村村民林伟莲为游客展示沏茶的“十八般武艺”,紫金茶蜜香浓郁、喉韵回甘。

林伟莲爱人因尿毒症而失去工作能力,有两个小孩,分别为13岁和9岁,全家人沉甸甸的生活压力压在她的肩膀上。“现在每个月多增加几百元,且岗位相对稳定,还离家近,照顾家人、照顾小孩都蛮便利的。”林伟莲说。

像林伟莲一样受益的村民还有不少。在九和镇金光村,采访团看见脸上洋溢着笑容的村民刘伟坤,在广东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队长、金光村第一书记王韶松等多方力量的帮助下,他家里养起了鸡和鸭,建了新楼房,还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可谓“脱贫又脱单”。

“2019年,我在家里养了2000多只鸡和鸭。疫情期间,在王韶松书记的帮助下,我的鸡和鸭能卖到广州等地去了。”刘伟坤说。

  左图为刘伟坤新旧房子对比。右图为在新房子前拍的全家福。朱皓 摄

九和镇委书记刘俊峰说:“我们未来计划把九和镇打造成一个集生态、旅游产业为一体的‘幸福庄园’,把农民变股民,把房子变民宿,把田园变公园,把农村变景区,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

“小产业”做成脱贫“大文章”。据河源市扶贫工作局数据,2019年,全市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数量274.32万份,销售金额3.0796亿元,带动贫困户12251户,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481次,发展订单农业76925个。

牵线搭桥 “交通+”辐射引四方活水

交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过去的紫金县九和镇金光村由于农村道路坑坑洼洼、排水设施不完备等问题,农产品销路受阻。

  图为紫金县九和镇金光村“金光大道”。朱皓 摄

修一条道路,富一方群众。广东省交通运输厅2016年5月起定点帮扶金光村时,村里道路“脏乱差”,村民收入较低,被戏称为“精光村”。王韶松从交通扶贫入手,在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支持下,整合资源将县道X157线御临门温泉度假村至九和镇圩路段改建为二级省道S340。

王韶松说,作为紫惠高速连接线,“金光大道”于去年年底建成通车,成为金光村的脱贫路、致富路、景观路。

路通财通,金光村依托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产业,产业带动的效应不断显现,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3.4万元提升至2019年的35.5万元,实现了10倍增长。

“以前龙塘村有一条连心桥,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村民难以通行。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争取政策和220多万元资金的支持,今年终于通车了。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建桥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龙塘这样的偏远山区来说,实实在在是一件大事。”河源市委组织部驻九和镇龙塘村第一书记蔡陆宏说。

  新旧连心桥对比。新华网发(资料图)

金光村、龙塘村是九和镇乡村发展的缩影。刘俊峰表示,下一步,九和镇将通过发挥“村长伯伯”和镇级农村电商“二大平台”作用,发展南药种植、红肉蜜柚、百香果等7大优势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行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促进农户长效稳定增收。

脱贫奔康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作用,如何筑牢党员干部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的“连心桥”?今年7月,河源市“党建为村”市级总号全面上线试运营,将日常党务、村务、事务工作搬到平台上,与留守村庄和外出务工的村民们保持高度互动,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黄玫 李俊豪 陈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