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爱玲 白雅婷

今年,我们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迎来了国际消除贫困日。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球的健康、就业、收入与基本公共服务,对全球贫困人口与弱势群体打击最为严重。联合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今年极端贫困人口共增加9600万人,其中4700万是妇女和女童,这是该数据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增长。

压力之下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展

根据未来经济发展情况,最终涨幅可能更为严重。非正规部门员工、残障人士、老年人、小农户、慢性病患者,这些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脆弱的群体,如今被甩得更远。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估今年面临严重饥饿的人数将增加约1.3亿。

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9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约有12亿儿童处于多维贫困的状态,和疫情有较大关联。当儿童失去水、卫生设施、住房、营养、教育与医疗资源时,人类的未来发展将面临巨大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整个联合国发展系统齐心协力,协助会员国扭转疫情造成的影响,不仅要努力使其重回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轨道上,还要更好地帮助其复苏及重建,前路任重而道远。

消除贫困的下一步

今年是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国的精准扶贫计划成功帮助了大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无疑是一项卓越的成就。这一成就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特别是目标一中的第一个子目标,即消除极端贫穷——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新冠疫情,脱贫攻坚任务尤为艰巨。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中国政府对消除极端农村贫困也坚定不移,我们对此感到备受鼓舞。

数十年来,联合国都是中国政府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合作伙伴,近期更是携手努力降低新冠疫情对中国贫困人口的影响。我们致力于与中国的合作伙伴继续并肩努力,支持下一阶段的中国扶贫议程,维护过往取得的成果,并共同应对一系列新的复杂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新冠疫情给中国弱势群体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按照中国现行标准所定义的极端贫困,很多人,特别是个体经营户、非正规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员工(其中女性占比很高)依然面临着陷入(或将陷入)贫困、甚至极端贫困的风险。

对于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影响

通过近期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疫情期间的封锁和经济复苏对不同经济体的不同部门和群体造成了不同影响。联合国近期在贫困县进行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收入相对有保障与享有社会保险的受薪员工,收入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非正规部门的员工。

调查同样发现,城市地区与较富裕家庭的儿童能够相对顺利地转到线上学习,而农村地区的一些贫困儿童授课质量有所下降。疫情之前,这些农村贫困儿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本就相对更少;现在,他们更加落后于生活在城市的同龄人。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用最合适的方法重新定义中国2020年后的贫困。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美元,而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以及各区域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将非收入要素纳入到贫困考量中,如获得优质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资源的机会,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目标宏大而清晰明了:“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这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于2015年设定的目标。

自然灾害下的贫困及脆弱群体

第三,能否消除贫困、抗击未来流行病等其他危机的关键还将取决于中国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许多工作岗位,尤其是农业部门岗位,都依赖于健康的生态系统,而贫困和处于贫困边缘的人群在自然灾害的影响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尤其是精准扶贫期间积累的经验,充分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实现宏大的2020年后的新消除贫困议程,为2030年之前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一作出更大贡献。

联合国驻华系统对中国迄今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并将全力支持中国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确保中国所有人迈向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分别为联合国代理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