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刀尖上的艺术”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启示录②
■陈维素
70年前,新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美国就发动朝鲜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明知实力悬殊、困难重重,人民军队依然长剑出鞘,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英勇气概,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这样评价中美两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较量:“如果当时中国拥有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物资后勤,那才是一场真正的屠杀。”
对于美军武装干涉朝鲜,毛泽东同志心中有一个“底”,这就是美军“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1950年10月,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彭德怀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美军一过三八线,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出兵援朝得到了国内人民的极大拥护和国际上的广泛声援。
能战方能止战。我们捍卫和平、维护安全、慑止战争的手段和选择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正如利德尔·哈特所说:“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箱里有各种不同的工具一样,军事手段只是达成大战略的手段之一。”70年前,如果我们没有“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的斗争意志,没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的斗争本领,没有“我们和美帝国主义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看选择在什么地方”的斗争智慧,就不可能打出几十年的和平岁月。
用好军事手段这一“刀尖上的艺术”并非易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周密组织,做到用之有理、用之有术、用之有度,才能趋利避害,取得最佳效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考虑到两国经济、军事力量的极大悬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战场指导方针,较好地解决了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证给养运输这3个问题,驾驭战争向预想的有利方向发展。
自古知兵非好战。前不久,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没有退路,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一失万无”的心态做“万无一失”的准备,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