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在门户网站、“微言教育”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开展“我为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建议”建言建议征集活动。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教育“十四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国教育向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认为,在今年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时,家庭教育、劳动教育、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几个问题应引起广泛关注。

家庭教育: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

仅以2020年这半年多为例,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对家庭文化建设、对家庭教育高度关注。

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先后发文,社会各方面积极推动:2020年8月26日,全国妇联、教育部印发关于《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的通知,对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有10项具体要求。2020年9月,民政部、全国妇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强调:探索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常态化,通过引导婚姻当事人宣读结婚誓言、领取结婚证,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宣告婚姻缔结,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担当。《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为重点,以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为途径,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有效提高群众营造幸福婚姻、建设美满家庭的能力,引导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意见》强调,探索开展婚前辅导,开发婚前辅导课程,帮助当事人做好进入婚姻状态的准备,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婚姻家庭纠纷的产生。深化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探索离婚冷静期内对当事人开展婚姻危机干预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要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婚姻家庭文化,充分发挥其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社会教化功能。推广体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传统婚礼,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倡导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文化。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引导广大家庭培养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培育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意见》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社会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推进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合力。

继全国两会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两会上的持续呼吁后,9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广东省开展家庭教育立法调研。期待尽快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建议将审议家庭教育法草案列为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重点,争取尽快审议通过。同时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些政策,推进家庭教育的落实。如2020年9月14日江苏省妇联试点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9月11日衡水市积极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当前社会对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提出极大的要求。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从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庭教育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四个第一”为切入口,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目标,坚守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浸润于家庭教育中。课程体系中家庭建设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这一部分涉及夫妻关系、家庭建设、家庭财产管理、保险安全等。上述方面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几个方面很难完成所有的使命,需要联动卫健委、关工委、民政部、科协等多部委支持,提供内容或共同研发系列性课程。家庭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来说,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系统-生态理论的体现,任何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是过去生命经验的总和。

“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庭对于孩子的培养,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突出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和任务,突出家庭特有的生活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成长,单一的家庭环境是很难完成的,必然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所以建立融通式的课程体系,家校社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这种变革,才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流趋势。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庭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健健康康,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美好,这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到每一个家庭的体现,并且永久传承。

建设书香家庭、推动亲子阅读也是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优秀的精神内核传递下去的一个必要途径。同时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也非常有必要提醒家长重视纸质书的阅读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以0-3岁的婴幼儿为例,脑细胞之间的神经连接以每秒钟700-1000个的速度生成。读书时,以视觉系统作为输入信息的入口一直到作为阅读后的思想输出,大脑中有一个完整的阅读解码回路,涉及多个脑功能区域。简单地说,当你认为很简单地看完一行字的时候,大脑这七个区域被同时激活形成丰富而持久的链接。这就是读书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原因。同时阅读互动时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大脑发育也会形成非常好的刺激,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和孩子进行互动式交流,彼此交流的语言词语数量和孩子的智商发育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到,3000万的词汇差距,将会影响儿童在数学理解、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以及毅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当然读书不仅是智力发展的活水,还是立志、修身、立德的基石。优秀读物可以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不断滋养个人道德品格,从而使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正是建设书香家庭、推动亲子阅读的现实意义所在。

劳动教育:增强孩子的幸福获得感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可以从一位小女孩的变化中得知。有一对母女相依为命,妈妈靠卖菠萝维持生计。每次放学后小女孩都是远远地看着同学们跑过去买冰棍,她的小手里只能捏着一枚小小的硬币。某一天,妈妈把菠萝切成了冰棍的模样冻了起来,小女孩吃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好吃的冰棍后突发奇想:是不是我们可以把菠萝冰棍卖出去呢?妈妈笑着鼓励她:可以试一试。于是小女孩就开始自制菠萝冰棍。她先是学着妈妈切菠萝的样子把一个个冰棍制作出来,然后怯生生地抱着冰冻的箱子去走街串巷,一天卖下来,仍然有一些冰棍躺在已经化出了一摊水的箱子里。当她皱着眉头向妈妈求救时,妈妈轻轻地说,可以到市场去看看别人是如何叫卖的。于是小女孩迟疑地走向了市场,远远听到“10元3斤好吃的辣子鸡”“爆炒小郡肝买一送一”,五颜六色的广告宣传也闯入了小女孩的眼里。小女孩跳跃着跑回家里,开始了冰棍箱子的装饰,沾上油彩的笑脸似乎在向妈妈保证,这回一定卖得精光。从此放学的路上出现了小女孩摇着车铃菠萝冰棍就会被抢光的画面,推着车子路过的妈妈脸上也洋溢着骄傲自豪和无限的欣慰。以这个小女孩为例,劳动的意义让她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想尽办法去解决,在一次次体验之后,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特别厉害,这显然是最直接地培养孩子自信的途径。

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获得自信和自尊。从脑科学的角度也给大家讲一个实验:五个手指能够自由活动是受大脑相应的部位的运动神经指挥的,拇指到小指各自有相应的区域来控制。实验中把小猴子的中指切掉,过一段时间,主管中指的梯形区域神经就会被第二指和第四指的区域瓜分。古话讲:心灵手巧。同样一个道理,手指经常运动,也是锻炼大脑神经充分链接的好方法。目前研究表明大脑是终身可塑的。这就意味着,常常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无论是大线条的洗衣服收拾屋子,还是包饺子切菜擦洗灶台都是极大地创造了给大脑神经提供丰富链接的机会。

在脑发育最高峰的0-3岁之间,很多父母喜欢帮孩子穿衣服喂饭系鞋带,看似对孩子照顾得周到细致,实质上也是剥夺了孩子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是否做家务劳动和日后的就业率、犯罪率、离婚率都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事关心脏病的患病几率。劳动教育应该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学校安排出相应的课时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非常必要。

去年,我参观英国一所小学,走进一间劳动教室,俨然走进了美国建材超市,因为扳、凿、斧、锯、锨、镐、犁、耙等各种工具一应俱全,两米多长的工具台上还有些房子模型的半成品。这里居然还有专门的缝纫教室,满墙挂着孩子们做好的各色布料拼接的马甲、坐垫,还有各种家居饰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以日本为例,每一个学校都有固定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从家务劳动中的厨艺、维修一直到社会上的建筑施工都涉及。

劳动教育也是最容易让人获得幸福感的一种经历。以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五元素来分析,那就是非常清晰的幸福获得五部曲。以最简单的饭后的洗碗工作、教室里的打扫卫生为例来说明,所有的劳动都可以激发人以更积极的情绪,全情投入工作。这是因为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会因为你的勤劳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比如,你的家人在看到厨房因为你的劳动而一尘不染时,你的同学在看到教室因为你而窗明几净时,一定会更愉悦,你也一定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体会到:有事可做、有人可爱、有梦可追。

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让兴趣成为驱动学生发展的引擎

近几年,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政策改革,生涯规划教育逐渐被纳入课程之中,“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格、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现实中以高考结束填报志愿为例,近几年,每当高考结束,报考志愿的机构格外赚钱,这是什么现象?学生经常会说我的地盘我做主,现实中到底是父母定夺,还是公司规划呢?当前,学生对生涯认知和生涯探索常常被父母定夺,或是公司规划了。目前,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即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更好地做行动决策。学生只有通过生涯探索,才能真正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为将来的自己做好铺垫。

生涯规划鼓励孩子循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孩子自己规划人生,这是首先要考虑的,而不是首先去考虑“哪个专业容易就业、哪个行业赚钱多”。我们终此一生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人们才能够快乐地享受学习和工作,创新性人才也会出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再苦再累,大家的心理也才会更健康,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向着自己的方向勇敢地追寻下去。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把学生自身的梦想和兴趣排除在外,让孩子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即使若干种技术和测评都无法说是成功地规划设计。

这就要回归到哲学上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只有看到大目标,才能激发内在动力,从而才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期目标和一个个的小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说就是自主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培养过程,希望我们在考虑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集中精力讨论人的内在动机是如何被激发出来,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导孩子考虑“你不是单纯的生命个体,也要考虑国家发展对人才的战略需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