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时20分,汽笛拉响,从呼和浩特东开往北京北的G2432次列车缓缓驶离呼和浩特东站。这条路线包括张呼高铁和京张高铁,以张家口为枢纽,向西北连接呼和浩特,往东南连接首都北京。

去年12月30日,呼和浩特至北京高铁开通,全程用时从过去的约12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十一”假期,这条连接草原与首都的线路热闹起来。

车内车外确保行车安全

伴着夕阳的余晖,因金色车身被誉为“金凤凰”的复兴号列车在草原上飞驰。

这是G2432高铁列车长宿莉莎今天值乘的第4个车次。自从值乘高铁以来,宿莉莎和同事们一天会往返约6个车次,这个频率她在过去完全不敢想象。

“我刚入路的时候在K574列车值乘,那时候从呼和浩特去北京要么坐一个白天,要么睡一宿。”宿莉莎笑着说。从最早的绿皮车到如今的复兴号,“90后”宿莉莎也开始了自己的“高铁时代”。

国庆假期,列车上的孩子比往常要多。“小朋友接热水要小心哦,不要接得太满,会烫到手的。”看到一个小女孩在电茶炉旁接水,宿莉莎很自然地接过女孩手里的水杯,帮她接好水。

每隔一小时,宿莉莎就要对各节车厢进行一次巡检:整理旅客的包带、提醒保洁人员清扫车厢、随手检查洗手液的液位、手持验票机标记旅客需求……与平日里活泼女孩的形象有所不同,值乘时的她多了些细致与沉稳。

在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调度指挥中心,张鹏和高山山正在监控室密切关注着高铁沿线的“天眼”监控系统。

“呼和浩特东站与兴和北站之间一共有1424个摄像头在监控着高铁线路,一旦有异物入侵或雨雪灾害,‘天眼’系统就会发出提示,确保高铁列车的行车安全。”张鹏说。

高铁沿线市民的新生活

乘坐“金凤凰”,一个多小时左右就能到张家口。

“旅客们,由北京北开往呼和浩特东方向的高铁G2409次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站在京张高铁张家口站的候车大厅内,听着熟悉的站内广播,看着熙熙攘攘的乘客,66岁的张家口市民戴秀芝激动不已。

“这里变化太大了!你瞧这站内的指引标识多明显,你看那边的工作人员态度多好,你听播音员的声音多好听!”戴秀芝说,60多年前老张家口南站开通后,她就跟随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居住在南站边上的新车站社区。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再到智能列车,戴秀芝见证了火车的更新换代和张家口南站的变化。

“这是京张高铁开通后,头一次迎来国庆中秋佳节,就想和老伴到高铁站看看。”戴秀芝一边说,一边拿着手机拍照。

“以前在车站看到的大多都是往外走、出去打工的人,现在都是来旅游的人,口音一听都是北京、天津的,南方的也有。”

近年来,张家口围绕高铁进行绿色生态建设,将城区作为景区来打造。高铁站所在的经济开发区修建南北两个公园广场,新建26个街角游园,开展3条生态廊道建设……一项项景观绿化工程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

“我们家就住在高铁站对面的小区里,但看不到路上的车,因为车都被道路两旁茂密的树木遮挡住了。”戴秀芝的老伴说,现在住上了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房子,老两口每天晚上都要出来散散步,到旁边的公园广场锻炼身体。

戴秀芝说,早年最好的道路是用蒸汽火车烧剩下的煤渣铺就的站前东西路,现在出门就是宽阔的公园广场、笔直的柏油马路,繁华便利,城市与自己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凤凰”划出一条“横”

驶入北京市区前,“金凤凰”要穿越八达岭长城景区。跨越百年,京张高铁的八达岭长城站与不远处京张铁路的青龙桥站彼此守望。

1909年,在修建难度最大的南口至八达岭段,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设计了“之”字形线路。青龙桥站就位于“之”字线的折返点,轨道在这里一进一出,形似汉字“人”。

“十一”假期,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和往年一样依然在这里值班。“京张高铁从青龙桥站的下方通过,隧道与地面最薄的地方只有4余米。”杨存信说,京张高铁的一“横”与人字形的京张铁路形成了“大”字。

从“人”到“大”,这一“横”写了110年。京张铁路,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的铁路。京张高铁,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铁路人说,没有第一条京张铁路,就没有现在的京张高铁。

“这个‘大’字不但彰显了我国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见证。”杨存信说。

“金凤凰”穿越崇山峻岭上的八达岭长城,夜幕已悄然降临。车厢里响起宿莉莎甜蜜的声音:“各位旅客,我们即将到达终点站……”

此刻,列车保洁员王凤青已经开始第4次清扫。从列车进站到再次发车回呼和浩特,间隔不到半个小时,她和同事必须在这期间做完车内清扫,迎接下一批旅客乘车。

18时32分,G2432准点到达北京北站。有人即将回到温暖的家,有人即将踏上新的旅途。从“人”到“大”,“金凤凰”将沿着这条“横”再次出发。(新华社记者张超、朱文哲、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