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中国价值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潘维廉的西藏见闻(   / 1 )

发布时间:2020-09-16 14:01:06  |  来源:北京周报社  |  作者:潘维廉  |  责任编辑:吴疆
分享到:

  1994年,为了解中国边远地区的改革力度,我带着妻儿驱车环游中国,行程近4万公里。那次远行,最让我向往的莫过于位于中国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儿时,我曾读过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发表的小说《迷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书中描绘了位于高山之巅的人间天堂。打那时起,我就梦想着有一天去西藏看看。

  当我们的面包车吭哧吭哧地爬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准备进入西藏时,闪电击中了附近的山峰,冰雹猛砸在我们车上。难道老天爷不让我圆儿时的梦想?

  最终,我们还是抵达了藏北的安多县,并在一间靠烧牦牛粪取暖的小房间里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当四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身着彩色衣服的藏人手持匕首向我走来时,我被吓坏了。只见他们咧嘴一笑,揉了揉我儿子金色的头发,用磕磕巴巴的普通话腼腆地问道:“能拍照吗?”

1994年,老潘的儿子与藏族牧民合影。(受权图片)

  虽然我很喜欢西藏和藏族人,但彼时西藏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让我倍感沮丧。西方曾将西藏美化为神秘的香格里拉,但现实却很残酷。在如此高的海拔,没有树木,动植物寥寥无几,就连藏族人都举步维艰。

  西藏地处偏远,海拔高,气候恶劣,有望脱贫吗?25年后,我重访西藏,看到了希望。

西藏变迁

2019年,老潘重游西藏。(受权图片)

  2019年,为了实地观察中国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落实情况,我和厦大的同事开车周游中国,行程近2万公里。沿途经过的地方,哪怕是西藏最偏远的县,变化之大令我们咂舌。

双湖光伏电站

  西藏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由于空气中氧气稀薄,双湖也被称为“生命禁区”。在双湖1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14398人。为了保障老百姓的生活,当地政府为贫困牧民建造了藏式民居,并花费3.2亿元建了光伏电站,为县城的3000名居民供电。

  那曲市委副秘书长、双湖县委副书记梁楠郁说:“建光伏电站,人均成本10万元左右,并无经济效益。政府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双湖的老百姓能用上电。”梁楠郁是来自北京中国石油总部的援藏干部,主要职责是帮助“生命禁区”的人们摆脱贫困。

位于羌塘无人区的普若岗日冰川。(顾立峰摄)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每一块草场的修复,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为了保护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当地政府引导藏民科学放牧,并且安排了生态补偿岗位。

  如今,得益于政府投资、建藏人员的付出以及中石油等公司的援建,双湖藏族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均寿命也变长了。2002年以来,中石油已投入4亿元,在双湖县援建110个扶贫项目。

知识改变命运

2012年5月10日,益西旦增(中)参加美国堪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典礼。(受权图片)

  然而,真正让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在拉萨,我见到了厦大史上首位藏族毕业生益西旦增。他出生于一个小村庄,人口仅有200人。如今,他已是西藏大学的副教授。从厦大毕业后,益西旦增先后赴美国、新加坡留学,获得了海外双硕士,可谓前途无量。但是,优质的高等教育给益西旦增带来的不是优越感,而是责任感。

  益西旦增说:“从厦大毕业后,不少内地朋友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创业计划。但我认为,自己作为西藏教育政策的受益者应该回到拉萨去,为改善西藏教育做贡献,为建设西藏添砖加瓦。”

  对于藏族青年拥有的新机会,他心怀感激。他说:“这些年来,我看到了西藏教育的变化。坦白说,25年前,像我这样来自普通家庭的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受如此优质的教育,而且都是免费的!”

  “你们村的生活有改变吗?”我问道。

  他说:“小时候,我们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生活条件很简陋。如今,我们村有了电视、冰箱和互联网。人人用微信与他人联络。在农村,生活比城市还要好。政府对农村水电价格进行补贴。如果农牧民想去医院看病,政府报销70%或80%的费用。藏族人的房子比以前更漂亮、更宽敞,也有自己的汽车和卡车,就像美国中西部的居民一样。”

西藏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

  我本人也看到了西藏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即使在偏远的山谷,也能看到卡车在运送专供电商的西藏产品。今年1月至6月,西藏网络零售额达24.59亿元,同比增长19.72%。

老潘与益西旦增交谈。(受权图片)

  “出国留学后,你为什么坚持回西藏大学任教?”我问。

  益西旦增说:“我曾经拥有的教育机会,是很多朋友做梦也无法拥有的。我有责任回到家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到和经历过的事情,与朋友分享。我写了一本书,题为《远方的西藏》,鼓励朋友、学生和孩子们努力工作,勇于追求梦想。每次上课,我都会提醒学生,一定要胸怀远大志向。看看我,我都能做到了!我去过的所有地方,他们也一定可以抵达。”

  益西旦增还说,为帮助藏族青年和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创业,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他说:“我有些朋友是律师、教师和教授。与25年前相比,有个很大的变化是,过去家长希望孩子留在家里,在本地工作。如今,他们意识到,教育比在工地打工赚快钱更重要。所以,他们很乐意送孩子上学。”

  “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西藏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问道。

  他说:“西藏人民的生活质量会迅速提高,而且这种状态会持续下去。”

  目前,益西旦增正在四川大学藏学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西藏历史、社会和经济。他说,一旦完成学业,还会返回西藏大学任教。他人生的两大目标始终是:为改善西藏教育做贡献,为建设西藏添砖加瓦。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