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月份的海南,阳光依旧刺眼,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味道。从海口到琼中县130多公里,沿途的山地上,目之所及都是茂盛的槟榔树和错落有致的橡胶林。
今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中国报道》记者此行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琼中县,探访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最新进展。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在国家级贫困县琼中,湾岭镇岭门村出了名的穷,但自然条件绝不是这里脱贫的障碍。大学生村官杨祖清认为,即便“插根扁担都能发芽”,也得有人愿意把扁担插进土里。
从四年前全身心回到这里协助扶贫干部为村民“拔穷根”,到如今全村实现脱贫摘帽,学过美术的杨祖清每当看到村民劳作和不错的风景,仍然忍不住拍几张存到手机里。在他看来,照片不单定格了时光,也是时代变革的印迹。
“我是这个村的人,必须要回去”
岭门村位于琼中广袤山区,属“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定点贫困村,下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457户1582人。2015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54人。其中因懒、因赌致贫的,占到贫困户的一半以上。
杨祖清正是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大学生。2008年从琼台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回到湾岭镇,当过老师,做过信贷员。因为会用电脑,2010年又被聘用到镇政府协助开展林权改革,“夜里经常打材料到一两点”。杨祖清年轻能吃苦、处事灵活,2012年林权改革收官后,他又被安排到镇综治办负责调解邻里纠纷。
湾岭镇不算大,抬头总能碰见熟人,工作上的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但杨祖清总觉得自己像颗钉子,哪里需要哪里钻,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他也清醒地知道,好山好水的家乡有另一面:贫困户好吃懒做,一户人家年收入不过万……
2013年,杨祖清响应国家号召考大学生村官,并最终从2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由于是岭门村人,他被选派到本村,这次身份转变使他如愿以偿地和扶贫工作绑在了一起。
2014年至2015年,琼中县下辖各乡镇正全面推进贫困户筛选上报、道路铺设、危房改造及排污工作。镇上的工作脱不开手,杨祖清就镇子、村子两头跑,村民有事找他时经常扑空,杨祖清便主动要求驻村。
“那时候他们洗碗都没有洗洁精,在水里涮两下就拿出来了。”下村后,有一次去农户家走访,突然口渴,和杨祖清同行的同事都忍住不喝,他却端起还飘着油花的水一饮而尽。
杨祖清原本以为,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村民们耳濡目染,也会想方设法过好日子。但驻村后他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贫困户们还没有脱离原来的生活状态,“一杯米酒、一碟花生米,过一天少两晌。”杨祖清想不明白,为什么省里帮扶政策一大堆,贫困户却没有改变的愿望?
经过一段时间深入观察,他总结出了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等靠要”思想太过严重,丧失了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没有奋斗目标,人就特别容易满足。”
什么最难?攻心!
最多的时候,他名下挂了15户贫困户,作为直接帮扶人,定期走访、解决需求,杨祖清把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但即便是同一个村,这些贫困户对他也毫不客气。
为了重复获得扶贫补贴,杨祖清帮扶的一个低保户撒谎称没有享受过政策。“只想依靠国家,坐享其成。”遇到这种情况,常规思路通常行不通,杨祖清会花费更多心思,“他爱喝酒,我就买来一打酒,叮嘱他每天只能喝一杯,五天后去看他的时候如果喝完了,就要采取惩罚措施。”杨祖清说,一定要先表扬,再用他能理解的方式传达政策,攻破心理防线,让他有劳动才能致富的意识。
多次思想动员后,杨祖清一共给这位贫困户送去了五只羊、十箱蜜蜂,引导他从嗜酒成性的生活中走出来。杨祖清甚至还当起了技术指导员:早上不能太早放羊,羊吃了有露水的草嘴巴会烂掉;要留好买羊苗的钱,补栏容易扩大规模……
“羊长成后卖掉,一头能赚2000多块钱。尝到甜头后,都不用我们从后面推,下一步自己就计划着多养几只扩大规模了。”用赚来的钱还完当初买羊的贷款后,这位贫困户打算再多养几只。“改变好吃懒做的人真的不容易,不再‘等靠要’,大家开始有靠自己的劳动丰衣足食的意识。”杨祖清很享受这种成就感。
不两只手插口袋办事,不趾高气昂对人,村民就会觉得是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工作也好开展。但向村里的老人或者比自己年长的家族兄弟做思想动员时,杨祖清还有点找不准自己的定位。
“辈分没有他们高,年龄也比他们小,说话都不听的。”杨祖清有个堂哥,嗜赌成性,42岁了依旧单身。杨祖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并没有单独登门,而是和驻村第一书记、驻点点长一起去做工作。“一为了避嫌,二担心碰壁。”
由于惰性太强,堂哥以工作时间太长为由拒绝了推荐给他的保安岗位,杨祖清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过去几年,岭门村村委会每周二都会组织贫困户一起观看省里办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结束后再开座谈会交流心得。“看到身边的人赚钱了,房子盖得很漂亮,这对贫困户的冲击很大。”杨祖清找到了突破口。
几场座谈会下来,当再次推荐护林员岗位时,堂哥满口答应了。“一个月900块钱,现在也不怎么赌钱了,家里收拾得也干净。”杨祖清打算慢慢来,后面再申请几只羊让他养。
“人不能什么都想要”
丈夫因病去世,家里一夜赤贫,侯叶也陷入了绝望。2013年,为了还丈夫看病欠下的债,她不得不丢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去海口打工。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后,政府出资6万块钱帮她盖了新房。
“打工一个月全勤也才3900元。”侯叶告诉记者,扶贫政策这么好,她后悔没有早点回来。不再务工后,侯叶种起了槟榔和橡胶,这两项收入每年有15000元,再加上辣椒季节性采摘和养猪分红,每年到手近20000元。“不如打工赚得多,但守着家心里踏实。”一有新政策出来,杨祖清就去给侯叶讲解,鼓励她把日子过好。
拥有五千多亩林地、近千亩水田的岭门村,有适合橡胶、槟榔和水稻生长的肥沃土壤。“今年行情好,一颗槟榔果就能卖一块钱。”在杨祖清看来,但凡勤劳点,岭门村就不该有贫困户。“我们把工作做到位,就是帮他们在脱贫道路上走捷径。”
2018年年底,岭门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2万元,较2018年翻了近一番。杨祖清说,无论离开脱贫攻坚中队的哪个成员,都难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他介绍说,下一步,全村将主抓乡村振兴,帮扶干部、脱贫户们干劲不松,继续发力发展产业,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杨祖清常常想,自己还能为这里做些什么。
和在大城市白领的月薪相比,大学生村官差得不是一丁半点。现在,杨祖清家里住的还是瓦房,为此村民还笑他。杨祖清却说,“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他把扶贫工作当成上学一样的学习过程,“学习是无价的,要向同事学习,他们讲话很幽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厉害。”
“爱人经常说我把自己卖给政府了,有时间了一定要陪孩子去三亚看海。”说到最遗憾的事,杨祖清觉得亏欠家人太多,但他并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