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脱贫攻坚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发起总攻、决战决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今年3月10日,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陕西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上重点强调。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表示,包括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等在内的总计29个县(区)脱贫,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省56个贫困县(区)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全年实现57.88万贫困人口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9.02%下降到2019年的0.75%,这是陕西脱贫攻坚取得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

放眼世界,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国际社会对中国在脱贫攻坚之路上体现出的“行动力”更是高度赞扬。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脱贫攻坚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路走来,我们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和喜悦,与此同时,更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尽锐出战,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陕西省省长刘国中要求。那么,这些刚刚脱贫的县(区)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多管齐下防止返贫?如何开启新的奋斗征程?近日,记者走访了陕西紫阳、印台等地,看看这些县(区)如何书写摘帽之后的答卷。

贫困户圆了“翻身”梦

入春后的陕西乍暖还寒,早上天刚亮,院子里就已响起此起彼伏的猪叫声,“猪倌”李孟已经上班,喂食、倒水、消毒……忙得不亦乐乎。

56岁的李孟,是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人,一家五口人中,媳妇和儿子精神残疾,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全家重担都压在李孟一人身上。因家人需要照顾,李孟没法外出打工,几亩薄田又负担不起一家人的生活,所以日子是越过越穷。“那会儿连做梦都想把日子过好过富呢。”李孟说。

印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区共有贫困村41个,建档立卡户5182户16237人,贫困发生率13.6%。脱贫攻坚工作中,印台区始终坚持把产业作为治本之策,先后累计投入资金4亿余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0余个,形成了独具印台特色的“苹果产业为主,药菜蛋畜、苗木花卉、农林产品加工等为辅”的多元化产业扶贫“蜂聚效应”。因李孟过去就有养猪的经验,帮扶干部便鼓励他在养猪上“做文章”。

2016年,从喂养6头母猪开始,李孟开启了他的“翻身”梦。2018年,李孟一家甩掉了“穷帽”,还被评为镇级脱贫攻坚“一强四好”示范户。“脱贫后,感觉走起路来都轻松了,在村里人面前也能抬起头了。”李孟高兴地说。目前,他的养殖场存栏50多头猪,去年毛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像“猪倌”李孟这样圆了“翻身”梦的生动事例,在印台的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截至2019年底,该区实现了4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812户15699人脱贫的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0.67%。

今年,印台区创新扶贫举措,在全区范围内实行了脱贫攻坚“分类管理、评星定级”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针对不同预警级别量身定制“帮、扶、引”措施,在持续“输血”的同时着力提高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县长“直播带货”扶贫助农

一场久违的春雨,润泽了茶乡大地,也激活了沉睡的茶园。3月8日,位于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的茶山上云烟渺渺,初生的茶芽迎着春雨,努力生长。苍翠欲滴的茶园里,紫阳县县长陈莲通过腾讯微视、抖音、有播等网络在线直播平台,向广大网友倾力推介紫阳富硒茶,并热情参与互动,收到全国各地100余万网友的关注点赞。

“紫阳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我们的茶树都生长在海拔600~800米的中高山上,阳光充裕,土壤清洁,常年经受云雾浸润,所以紫阳茶被赋予了富硒、绿色、生态、有机的独特品质……”直播活动现场,陈莲一边认真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一边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紫阳县是陕西省产茶大县,截至2019年底,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24万亩,年产茶7538吨,茶叶综合产值43.4亿元,12万农户因茶走上致富路。这些年,紫阳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第一支柱产业,不断完善三品一标、十百千万、全域绿色生产和线上线下销售四大体系,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茶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打通农产品供销“中梗阻”,帮助解决销路和效益问题,紫阳县先后印发了支持经营主体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奖补办法、特色产业贷助力脱贫攻坚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措施,鼓励通过大户带动、经营主体集中收购等形式,切实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同时,还与京东、建行善融、国家扶贫网等大型知名电商平台合作,积极拓展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下一步,紫阳县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施未脱贫人口“清零”行动。通过落实产业培育、就业培训、设施配套、群众融入、权益保障等举措,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用好开发式、保障式扶贫政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从“让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革命老区县的洋县,紧盯减贫目标,通过念好“讲、评、亮、帮”四字诀,着力补齐群众精神短板,引导群众变“让我脱贫”的被动思维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奏响了“志智双扶”新乐章。

“我承包了村里的上百亩荒地,和妻子用8年时间进行开垦,如今种上了板栗树,套种了60亩魔芋。当父母的要给孩子们做榜样,不能从小给孩子们‘种’下等、靠、要的‘懒根’!”这是洋县槐树关镇阳河村村民吴成敏在扶智扶志宣讲会上分享给乡亲们的脱贫经验。吴成敏在2017年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了脱贫,还被评选为全县的自强先锋。

金水镇牛角坝村村民张建华听了吴成敏的致富故事后,不但发展了100架木耳,还养了土鸡和土蜂。如今,他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也从村民眼里的懒汉,变成了村里当之无愧的勤快人。

洋县以干部讲政策、乡贤讲故事、专家讲技术、百姓讲成效为组织形式,按照“县委宣讲团示范讲、镇办宣讲团逐村讲、村级宣讲团进组入户讲”模式,广泛开展扶志扶智、院坝说事、板凳交心、脱贫故事大家谈等各类宣讲5000余场次。同时,按照“典型引领、反面鞭策”的思路,开展红黑两榜晾晒、爱心积分兑换、家风家训润泽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曝光后进现象,激励先进、鞭策后进。100多名“黑榜”典型由后进转变成先进,4000余名先进典型也以榜样的力量推进乡风文明,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洋县还积极实施以思想疏导、技能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帮五扶”活动,先后组建了农业科技服务队108支,成立农业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团10个,帮助3372名贫困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项致富技能。同时,各驻村工作队队员深入群众家里,帮助其解决危房改造、交通困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3000多件,增加其脱贫自信心。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这些可喜的变化让人想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此刻,陕西也正在以决战决胜的奋斗姿态和全国人民一道书写着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本文首发于《中国报道》2020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