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陈智军(左)与村民就小龙虾养殖项目进行交流 受访者供图

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曾是一个没有工厂、商铺,只有荒废山塘和林地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中,通过发展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如今的湖中村已“逆袭”成为小有名气的“产业村”。这一转变,得益于驻村第一书记陈智军的牵线搭桥、精准施策。

从2016年5月驻村扶贫以来,陈智军倾力关爱帮扶贫困户,引进多个产业项目,为湖中村找到了一条稳步脱贫致富的路子。如今,产业兴了起来,村子富了起来,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

逐户调查摸底,用脚步丈量民情

2016年5月,在接到组织安排后,当时在广州市番禺区人社局工作的陈智军,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到湖中村扶贫的征途。

第一次从番禺前往湖中村,大巴倒小巴、高速转土路,他整整折腾了6个小时。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村里的困苦景象还是深深触动了他:泥路坑坑洼洼,村民屋内昏暗空荡,有些贫苦户家中的“家具”只有土砖砌成的床……

“要稳步有序推进扶贫工作,就一定要做到对贫困户情况了然于心。”陈智军暗下决心。之后,他利用两个月时间入户走访。全村11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泥泞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和足迹。

通过邻里交流访谈,逐户调查摸底,陈智军掌握了贫困户真实情况和致贫原因,初步筛选出一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大名单。

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他通过召集村民代表大会、在全村各大片区进行三次公示、开展回头看入户调查等,最终经过全体村民筛选和增补确认,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20户、贫困学生123名。

引进多个项目,产业“造血”兴村

因为留守村民老弱病残较多、缺乏劳动力等因素,湖中村一直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2015年村集体收入不足7000元。

没有工厂、商铺,只有荒废的山塘和林地,怎么办?陈智军明白,要彻底实现精准脱贫,一定要让湖中村自我“造血”,“只有产业‘造血’,才能让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

2016年,村民钟能振通过种植兰花脱贫的事迹引起了陈智军的注意。钟能振早年通过个体种植兰花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兰花种植规模有限。在陈智军看来,规模化发展兰花种植项目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他和钟能振一拍即合。两人多次赴梅州、惠州、佛山顺德、广州番禺等兰花种植基地和花卉批发市场,深入调查了解兰花销售渠道和市场前景。经过可行性和风险性评估后,陈智军下定决心,在湖中村开展兰花种植产业扶贫。

自2017年年初以来,在番禺区人社局和龙村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湖中村先后获扶贫专项资金共240多万元用于发展兰花种植产业,所得收益按照约定比例用于村集体经济增收和贫困户分红。

2018年4月,在湖中村塘湖学校教学楼楼顶建造第一期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8月,在独岭片区独岭山种植棚建造第二期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4月,总投资1200多万元的现代化蛇养殖(药用)项目落户;2019年8月,开展小龙虾养殖项目;2020年5月,引进梅州市环艺电子加工厂“扶贫车间”……在陈智军的牵线搭桥推动下,湖中村每年都引进和开展一至两个扶贫产业项目。

这些项目为湖中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贫困户稳步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7000元大幅增至2019年的25.8万元(全口径集体收入)。

三年帮扶结束,村民挽留“再干一轮”

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让村民们得到了实惠、找到了生计,陈智军也成为了村民中有口皆碑的脱贫致富“引路人”。

谈起扶贫经验,陈智军总结自己的秘诀是:“要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解村民之所困。做事前,先用心做人,真心地与贫困户交往。”

天气变冷时,他会主动探访五保户、孤寡老人,送上热水袋、棉袄和棉被;在贫困户家中走访时,发现鸡鸭鹅长大了,他会主动帮忙推广“带货”……

2019年年初,原定三年时间的驻村帮扶工作即将结束。“县里领导和村民都挽留我。我当时想,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番禺区人社局领导也尊重我的个人意愿,我就留下来再干一轮吧!”陈智军说,“我把湖中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这里的乡亲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如今,在陈智军四年多的帮扶引领下,湖中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喜人的进展:全村道路逐渐实现硬底化,安全饮用水和安全用电有了保障,电视信号和网络信号全部覆盖,贫困人员均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范围……

湖中村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级文化广场、卫生医疗站、老人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岭独大桥相继落成投入使用,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村民有获得感,我们扶贫干部就有存在感。村民们的满意就是对我最好的嘉奖。”陈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