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东亚研究所郑永年教授、顾清扬副教授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不设GDP增长目标,反映了中国政府决策的实事求是和科学性。

今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设定2020年GDP具体增长目标,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东亚研究所郑永年教授、顾清扬副教授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凸显了中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郑永年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不设GDP增长目标,反映了中国政府决策的实事求是和科学性。中国虽然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阶段胜利,但就世界整体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反复的可能性。既然中国和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有不确定性,或者说中国内部与外部环境都有不确定性,不设经济增长指标自然是求真务实和合情合理的。

郑永年指出,中国虽然控制住了疫情,开始复工复产,但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冲击需要时间恢复,消费恢复正常和完全复工复产并不那么容易。世界许多国家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需求被抑制和减少,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中国复工复产。当前,各国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尚不确定、世界经济整体增长乏力甚至下行等不利因素很多,因此,中国无法确定经济增长指标,既然无法确定那就不确定是政府明智的抉择和科学的做法。

郑永年表示,中国政府将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先帮扶中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上,这点值得称道。正如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国就业稳了,社会好了,经济自然也就好了。

顾清扬表示,2020年不设GDP增长指标凸显中国高层决策的理性和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在保民生保稳定基础之上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逻辑顺序是非常正确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最主要的挑战,给经济和民生带来了巨大冲击。只有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稳住了,才有可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复苏和建设。中国政府高层的决策非常睿智和理性,经济复苏和发展安排十分合理,即在注重民生和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而不是过分追求经济刺激。

顾清扬指出,经济增长虽然是解决民生和稳定的基础,两者相互作用并且目标一致,但经济增长的前提和重点仍然是保民生和保稳定。中国政府的考虑是在保民生保稳定基础之上,最大限度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增长的数量目标,主要有两方面考量。一方面是国内和国际有很多影响因素难以确定。在很多因素不能确定和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勉强确定一个数量目标,反而不利于未来应对不确定性时作出灵活调整。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工作重心放在保民生和保稳定上,不要因为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把今年工作重心冲淡了。

顾清扬指出,尤其今年是脱贫攻坚和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决战决胜之年,这是核心议题。《政府工作报告》不设GDP具体指标,反映了中国领导层发展思路的变化,即从经济数量发展转为质量发展,重点提高民生保障和以人民福祉为发展重心。不设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意味着增长不重要,因为经济增长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就业的基础。所以,需要把“六稳”和“六保”放在核心的位置。

顾清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加大开放来回应国际上一些反全球化和经济“脱钩”的论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维护全球多边合作的决心。这也是增强中国对跨国公司吸引力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相关政策安排再一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将继续通过国际合作促进自身增长,并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应有的贡献。

顾清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继续深化国内各项改革,包括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等,这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顾清扬认为,目前中国处于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位置,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企业生态体系以及充足的融资能力。同时,中国还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高水平政府服务以及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另外,在顾清扬看来,全球抗疫措施正催生一些新业态,这将激发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内涵创新。比如,人们可通过远程通信加强全球供应链的协调,推动跨境电子贸易和云服务等领域发展。在这些方面,中国优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