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美国)建立的经济体系没有减震器。我们制造的系统看起来似乎可以使利益实现最大化,但其实风险更高、韧性也更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日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本月的失业率可能会达到20%,并且预计6月的失业率将比5月更高。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民众正在排队领取食物。当时经济体系的崩溃使很多人的处境非常窘迫,而讽刺的是,背景墙上的宣传语是“世界最高生活水平”、“没有像美国这样的道路”。1975年,美国原创歌手柯蒂斯·梅菲尔德将着色后稍加修改的照片当作其发行的音乐专辑《没有像今天的美国这样的地方》的封面。

     5月18日,据BBC消息,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警示,美国经济衰退状态可能要持续到2021年,经济反弹可能要一直等到研发出疫苗才有可能出现。所以,因疫情而加剧的失业率可能还要继续攀升,直至25%!低收入人群以及女性工作者在经济衰退中受到的冲击也将更大。

失业率:高,更高!

失业问题,已经成为除疫情导致的公众健康问题外另一个关乎美国民生的大问题。不少专家也表示,新的萧条可能要来了。

5月8日,《纽约时报》报纸版首页用了整整一页,展示了从1946年至今每个月美国就业或失业的人数变化状况。

      从图表中可以直观看到,2020年4月一个月内,就有2050万美国民众失去工作,而即便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波及的时间范围内,失业人数最多的一个月也没有超过100万。根据《纽约时报》第二个图表数据,2020年4月,美国失业率已经达到14.7%。

但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并不是失业数字最终停留在了高位某个点,而是它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波动上升。4月14日《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称“第二波疫情失业潮已经开始,几乎没人能安然无恙”。即便是那些曾经认为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波及的人,比如一些拥有专业技能的白领,也可能会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失业风险。这无疑会给那些坚持“复工=就业”念头的人再泼一盆冷水。

      英国《金融时报》5月4日的一篇文章提到,面对第二波失业潮,曾经的“隐性失业”(一般指具有劳动能力并且在职,但是由于工作量不足而无法通过工作来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也会由于企业的接连倒闭或生产能力减弱而逐渐降级为“显性失业”(真正的失业)。

除了失业,隐忧还有……

     与此同时,伴随高失业率而来的还有一系列潜在的社会问题。

自4月以来,美国示威游行的浪潮此起彼伏,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甚至在华盛顿白宫门前频频有人群集聚抗议当地的封锁措施。抗议者们“宁愿冒着感染的风险,要工作也不要居家隔离”,失业导致的生存压力陡增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鉴于美国民众并没有储蓄的习惯,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美国民众人均储蓄率在2018年底时只有7.6%。近十年,美国民众的储蓄率都在3%到9%之间徘徊,还不足世界人均储蓄率的一半。当疫情来临时,城镇封锁,企业不得不停工减产,绝大部分无储蓄的居民对这种灾难性事件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4月30日,英国《卫报》发布了一则对美国民众抗议居家令要求重启经济的示威活动的报道。在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一名失业的建筑工人抗议者认为:“那些认为自己比较易感的人就自己居家隔离,其他的人还是应该去工作的。” 在密歇根州首府兰辛,议会大厦里里外外挤满了示威抗议的人群,他们试图闯进立法议会厅,而这些人中部分甚至还持有步枪等武器。工作人员试图阻止示威者进入大厦,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显然,封锁城镇的措施对经济造成的直接打击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生存难度。而失业可能诱发的暴力犯罪等治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及社会稳定,这将给政府方面造成不小的压力。

重返工作岗位?难!

     美国保守派经济学家斯蒂文·摩尔就曾对美国当局发出警告,如果不尽快重启经济,将会有3000多万甚至更多的人失业,这将会对美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即便政府解除封锁,重启部分经济,又有多少人能够重返岗位?

CNN在5月8日的文章中引用经济学家亚当·奥齐梅克的观点称,从历史角度看,经济衰退最具破坏性的影响是工作岗位的减少与消失,公司若要再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时间。

4月2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圣马特奥市,一名男子的身影反射在一家停业店铺的玻璃上。(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同时,据调查,市场上招聘的岗位更多是低薪岗位,高薪职位的需求一直在下降。那么,究竟是冒着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去赚取低薪,还是选择待在家里领取比上班还多的救济金?对美国普通民众来说,答案显而易见。
     之所以说救济金“比上班还多”,是因为芝加哥大学的几位经济学家针对2019年美国政府数据的分析发现,有68%的美国失业者可以通过政府拿到比他们实际工作时更多的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刺激了他们保持失业状态。由此可知,除了合适的就业岗位可能不够之外,很多失业者即使在各州相继“解封”后也没有“重返工作岗位”的动力。

所以,即使疫情得到控制,失业问题似乎也无法立刻迎刃而解,经济快速恢复仍存在难度。

疫情,是唯一原因吗?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情况也不能忽视——美国当下失业率的增长以及经济的衰退,或许并不能简单归因于疫情的冲击。即便没有疫情,美国经济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正在逐渐暴露。

      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下属的Voxeu网站上,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教授埃夫拉伊姆·本梅勒克与同事卡罗拉·弗莱德曼于4月29日发表了《1918大流感可没有摧毁美国经济》一文。文章通过对比1918年大流感与新冠肺炎疫情两段时间前后美国经济的差异后得出结论——疾病大流行并不一定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1918年全球大流感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那么严重。尽管文章的本意是想强调政府扩大需求的重要性,但这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了2020年,疫情这种突发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反而更大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我们(美国)建立的经济体系没有减震器。我们制造的系统看起来似乎可以使利益实现最大化,但其实风险更高、韧性也更差。”

5月8日,在美国纽约,一名戴口罩的清洁工从纽约州劳工部大楼附近走过。(新华社 郭克 摄)

     《纽约时报》4月16日的报道《经济繁荣时迷失,危机来临时挣扎》称,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分化。尽管这几年美国出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失业率,股市也表现良好,但是“美好”的背后还有长年累积的一系列问题:多年缓慢的工资增长速度使劳动者难以负担生活必需品;不稳定的工作制度导致居民收入水平大起大落;40%的成年人甚至无法一次性拿出400美元现金作为意外开支……

斯蒂格利茨还将美国从政府到个人的债台高筑归因于当下短期思维在美国的盛行。比如,现在那些得到政府紧急援助的航空公司,会用数十亿美元的利润去回购股票、投资债券,而不是将投资用于提高生产力、保障员工利益或者增加储备,以抵御低迷时代的到来。

之前,各界学者曾对美国经济作了乐观的预测,认为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只要政府加以干预与刺激,就会看到经济形势的V形反弹。前美联储主席、经济学家本·伯南克认为,相比大萧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更像是一场暴风雪,一种“自然灾害”。

可是,如今不少经济学家已经改变了原先的看法,认为美国GDP受到的短期打击比预期更大,而经济恢复所需的时间可能也会比政府起初估计的更长。(作者:文思 来源:百万庄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