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过,90后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到聚光灯下。

和17年前一样,疫情突如其来,但这一次,守护大家的,是当年被守护的那群孩子。他们白衣逆行,奋战在救治一线;他们挺身而出,承担起志愿服务;他们坚守不退,阻挡住疫情传播,在战疫的最前线,到处都有90后的身影。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这场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90后的勇气与担当。这些年轻的面容,洋溢着朝气,也写满了坚毅。心怀家国、肩负使命,青春力量,在战疫中崛起。

“想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2月17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90后姑娘常县荣和战友们搭乘高铁抵达武汉。彼时,这个被按了“暂停键”的城市显得格外安静。

常县荣并没有把来武汉一线的事告诉身在老家的父母,在和父母视频通话时,她还要“伪装”成人在西安。常县荣说,身为党员,冲在前线义不容辞,她“想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二科病区,常县荣体验了许多人生中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套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第一次下班后看到脸上被勒出的深深痕印,第一次从红区出来时止不住想呕吐……摸着脸上的“沟壑”,常县荣偷偷流过眼泪,可第二天,她就把这些抛在了脑后。

常县荣所在的病区是重症科室,病人基本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除了日常护理工作,常县荣和战友们还要为病人喂饭、换尿不湿,负责消杀病房、处理垃圾,工作无比繁重。她们一边开着玩笑,说忙起来像踩了“风火轮”,一边日复一日,事无巨细地照顾每一位患者。

每当听到患者病情好转,对她说“孩子,谢谢你”,常县荣都倍感欣慰。她的眼神明亮而坚定:“90后不再是羽翼下的孩子,而是穿上防护服就能随时参加战斗的战士。胜利,一定是这场战斗唯一的答案。”

“任务来了,就义无反顾”

2019年12月的一个凌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刘漫接到疫情处置命令,第一批参与防控工作,第二天一早,她便出发前往华南海鲜市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面对未知的疾病,刘漫背着包在华南海鲜市场及其周边小诊所一遍一遍走访、记录,调查感染的可能来源,找寻第一批重要线索。

四年的急性传染病控制工作,让90后的她褪去了稚嫩,多了一些“江湖气”,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时,她能迅速打开局面,获取信息。为了揪出病原的蛛丝马迹,刘漫与市场商户攀谈家常,逐渐把话题深入到病例的生活工作和就诊情况,从中一步步辨识出重要信息。

“流调工作是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救治,让密切接触者尽快得到排查,这是防止更多人被感染的一个关键措施。”刘漫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破解案件线索一样。”

作为国家、省、市疾控中心联合流调组数据小组成员,刘漫每天要汇集各路数据信息,现场访谈、流行病调查、专题调查、疫情网络数据,汇集的各路数据信息,将会被整理成情报,成为相关部门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与传染病打交道,刘漫坦言自己也会害怕。但她深知自己的工作对控制疫情的意义。“这是我们疾控人的使命,任务来了,就义无反顾。”

“年龄不是成熟的标志,担当才是”

1月23日,武汉封城,江汉区北湖街建设社区副主任徐智鹏接到命令回社区值班。出于安全考虑,他第一时间让妻子带着儿子回了娘家,自己留下和6名同事一起,开始了艰难的战疫。

徐智鹏今年29岁,是街坊眼中的“年轻伢”。可担子落下来,总要有人去扛。“这时候谁都能退,党员不能退。作为党员,我必须顶上。”徐智鹏说。

为确保每一个属于“四类人员”的人能够被及时发现、隔离、送医,他和同事必须摸清每一位居民的身体状况、家庭信息,帮助疑似和确诊病例迅速就医。排查、登记、打电话、爬楼梯,这些成为徐智鹏每天工作的常态。

社区战疫,潜在的感染风险如影随形。而在徐智鹏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社区所有的“四类人员”全部被送往医院或隔离点,没有一例拖延。“年龄不是成熟的标志,担当才是。如果遇事逃避,就永远无法成长。”回顾起惊心动魄的几个月,他觉得自己多了一份淡定和坦然。

抗击疫情是时代给90后的一次大考,也是90后的成人礼。不负青春,砥砺前行,90后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