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杜燕)全国“两会”将于下周在北京召开。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北京将如何做好“两会”服务保障工作?又该如何在更长时期筑牢新冠肺炎疫情的安全屏障?
北京仍在“战时”状态
新冠肺炎突如其来,经过三个多月的战“疫”,中国各省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北京市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加快恢复。
但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在5月17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称:“我们仍在‘战时’状态”。北京市将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加强“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
卢彦指出,总结三个多月以来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长远意义。这些经验虽不能解决现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所有问题,但可指导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助力筑牢首都安全屏障。
继续严格社区封闭式管理
目前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部分省份出现了小范围的聚集性疫情。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指出,作为首都,北京市社区防控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和艰巨。
张革称,北京市将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的社区防控,继续严格社区(村)的封闭式管理;继续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严格入境和中高风险地区返京人员的管控;继续开展群防群控,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
提升疾控体系能力水平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经过近两个月努力,目前,北京市70家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核酸检测,每日检测能力达到5.1万个样本,“从最近几天的检测情况看,一天最高能检测约2.8万个样本”。
不过,他指出,目前北京疾病预防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且市属医疗卫生机构还没有一所P3实验室。
他说,未来,北京会着力加强P3实验室方面的建设,加强人员配置,把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3种疫苗进入II期临床试验
在世界各国抗击各类重大传染病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表示,目前,北京市已有3个新冠肺炎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3个新冠肺炎疫苗先后进入II期临床试验;5个创新药获批临床试验,部分已完成II期临床研究。
不过,他坦言,在科技战“疫”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短板,比如预防、科研、医疗、临床研究的联动不够顺畅;生物安全领域科研力量、关键技术平台布局有待完善等。今后,北京要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的优势,建立起预防、临床、科研、治疗、项目应急报批的联动机制等。
保留一定规模应急物资生产企业
“疫情防控初期,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频告急,我们的口罩产能是0。”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谈绪祥说,经过努力,北京市口罩日产量从0猛增到1200万只,防护服日产量从0套增加到3万套。下一步,将合理评估需求,在北京市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重要应急物资相关生产线、原材料全产业链布局。
谈绪祥表示,北京市正加紧研究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基地不是简单地加大仓储能力,而是以实物储备为基础,以能力储备为核心,以信息储备为保障,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