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汛期,全国70余万灾害信息员正奔波在城乡社区、风雨一线,履行着灾害“预警人”的职责。在各级灾害信息员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国累计接收自然灾害灾情8.2万条,较近5年均值增加23.4%,灾情报送数量和质量有新的提升,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然灾害死亡和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25%、57%、24%。这些数字体现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断推进、能力不断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坚持源头预防至关重要。2019年,我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四川、江苏、河南等地活动断层探测全面铺开,吉林延吉、海南海口等40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进展顺利,福建省开展了陆地与海洋地震风险基础探测,全国完成了126项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启动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除了地震,为了应对“点多面广”的灾害现状,应急管理部启动了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和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灾害风险治理。北京市开展大量调研,发布了全国首个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进一步摸清灾害底数,指导灾害防治工作;在福建福州市,市民只需用微信“扫一扫”,即可查询全市3020个避灾点信息;陕西安康市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将高山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到安全宜居的浅丘或川道地带,彻底解决“受灾—重建—再受灾”顽疾。

今年4月20日是四川芦山地震七周年。一年前,芦山县被确定为四川省唯一一个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7年前满目疮痍的小县城,今天利用“村村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实现了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组建了上百支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规范化的志愿者队伍;所有农房建设做到了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点、避开泄洪通道,有地圈梁、有构造柱、有现浇。

近年来,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依托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按照“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动态管理、激励支持”原则,命名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76个,示范效果进一步提升。部署13个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开辟了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新阵地。

在灾害发生以后,如何快速开展救援,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我国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职能定位,面对“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从救援理念、职能、能力、装备、方式、机制等6个方面推动队伍转型升级,承担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力量,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