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26日讯 (记者李智 吴亮)随着境外疫情不断扩散蔓延,归国人员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境外疫情阻击战已经成为当前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的关键战役。我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协同北京新国展成为境外疫情阻击战最前线。在这个严峻形势下,各地高校学子普遍在居家学习之时,有一批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已经踏上“逆行”之路。
迅速组队 做有担当的中国青年
“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名‘逆行者’,在这次防疫工作中,有千千万万的工作者都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着。所以我不是逆行,而是和大家一起走在迎难而上的道路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学生王仕伟就是一名参与防疫工作的“95后”。他告诉记者,希望自己能为首都防疫工作尽一份力,做有担当的中国青年。
近日在首都机场和新国展,可以看到很多与王仕伟一样的青年学子的身影。为有效防范新冠肺炎境外疫情输入,北京启用了新国展作为入境人员集散点,用于临时集散经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低风险人群。新国展集散点设有外语翻译咨询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23日在发布会上介绍,接到北京市关于选派志愿者的工作任务后,学校迅速组建防疫语言志愿服务工作专班,第一时间通过学生工作渠道把信息向所有在京京籍学生传达,并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风险向学生详细说明。
信息发布后,2小时内就组成了包括英语、日语、韩国语3个语种,来自学校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等9个学院的30名学生志愿者队伍,同时选派3名带队教师,成为首都第一批前往防疫一线的志愿者服务队,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和新国展集散点进行现场服务。
这支队伍中男生10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21岁,全部都是“95后”,其中“00后”8人,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占到77%。他们中有13名党员,还有18人曾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他们从天安门广场走向了抗疫“战场”。
有风险有困难 二外人从未退缩
1999年12月出生的张爽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学生,夜深时分,小姑娘的脸庞上还残留着口罩的印痕。谈到此次志愿工作,她说:“工作的时候其实感觉还是很自豪的,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我能够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同时,她也坦言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身体会出现不适反应,说一句话,就需要停下来大口喘气。
日语学院的王琦玮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她认为这次志愿工作与自己曾经参加过的其他志愿活动都有区别,“这次我们作为语言志愿者来到新国展为首都抗疫工作提供语言支持,我们需要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去同外籍人士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个防护服非常厚重,对我们来说,适应也是一种挑战。”
是挑战,也是责任。尽管看不清防护服下的面庞,却能够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在他们的背后,是带队教师的悉心照料。在接受采访时,带队教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分团委书记兼校团委副书记刘睿基表示带队肯定是有压力,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我们每天都会比照有确诊病例的航班信息与我们接待过的航班信息,存在一些重合,这也就表示风险是随时存在的。
“我们的学生防护做得很好,应该说是很安全的。这个工作要求24小时,学生们每天早晨6点到次日凌晨1点左右进行轮班工作,时间跨度比较大。因为航班到达的时间点不一样,偶尔较为集中,强度也较大。我们的排班时间、后勤保障等等,都需要解决,”他说。
但是,二外人在面对困难时却从未退缩。刘睿基直言,这一批学生都是“95后”,甚至有“00后”,在老师和家长们的眼里还是小孩。但收到志愿者征集通告时,他们都义无反顾冲上来。他强调,“这些孩子给我了力量,给我了坚持的信心。”
截至3月23日,二外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2703小时,共为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了多语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