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5日起,孙鹏就没回过家。

“多留观一个是一个”

孙鹏43岁,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2019年3月,他被派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负责急诊科和发热门诊的工作。

疫情发生后,孙鹏24小时待命。

1月24日,除夕当天,孙鹏忙到晚上8点多,回到医院附近租住的房子。

“自己煮了点饺子吃,当过年。”2月13日晚,孙鹏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刚吃完,孙鹏就接到夜班医生电话,说有个病人呼吸衰竭。他马上赶去医院,医护人员正轮流给病人做胸外按压。

“虽然穿着防护服,但如此近距离抢救,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会增加,这种心理压力大家都有,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忙完已是凌晨一点多,孙鹏累得都没力气脱防护服。

西院发热门诊的留观区只有20张留观床位,最多的时候,挤下了30个病人。只要有一个氧气瓶,孙鹏和同事都会把病人尽量留置。

“这是患者性命相托,我们只能想尽办法,多留观一个是一个。”

1月25日,西院接到通知,被征用为武汉市第三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之一,陆续开放800多张床位。

疫情期间,只要病人要电话,孙鹏都会毫不犹豫给对方,还利用休息时间在微信上帮一些轻症患者看片子,分析化验结果,指导他们正确服药。

“这个时候,陌生电话大都是求助的病人,我哪怕只是说几句安慰的话,也能给他们莫大的鼓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队伍不能出现战斗减员”

疫情发生,医护人员就在和时间赛跑。

“防护服穿脱都很麻烦,穿上后,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如此严重的疫情,我们节省一分钟,给病人的时间就多一分钟。”孙鹏说。

除了基础的筛查、治疗工作,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每天还要耐心接听大量咨询电话,安抚焦急等待看病的患者及家属,维持有序的就诊秩序,一天下来每个人的嗓子都是哑的。

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但科室迄今为止没有一位医护人员提出休息。相反,有同事不舒服的时候,也不愿休息,说少一个人就少一个战斗力,会让其他同事更累。

“这段时间,我一直提着一颗心,最担心的就是同事‘中招’,我们要保证队伍不出现战斗减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大家互相督促检查隔离服、口罩、帽子和手套是否穿戴到位。

半个月前,科室十来个医护人员都做了相关检查,全部显示阴性。

孙鹏说,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要打的是持久战,不能掉以轻心。

疫情形势严峻,西院各科室陆续支援医护人员到发热门诊。

“现在有100多位同事跟我并肩驻守,虽然累,但感觉很温暖。”孙鹏说。

1月29日,发热门诊29名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陆续有14名医护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大家都有所触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思想觉悟,加入党组织,也是为了鞭策自己,大家都在群里说,要齐心协力度过最艰难的日子。”有着19年党龄的孙鹏说。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发热门诊是2003年非典时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门诊,设在急诊科下,24小时需要医护人员值班,有传染病疫情时,无论患者有没有发热,都要对每位患者作出准确诊断。

孙鹏记得很清楚,2003年4月18日,院里接到通知立刻组建发热门诊,上班才一年多的孙鹏被急诊科主任第一个派到发热门诊。

非典的时候,孙鹏还是个单身汉。如今,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儿孙婉清14岁,清丽乖巧,成绩优异,妻子张清是协和医院麻醉科的医生,如今也是24小时待命,女儿有时候不得不一个人“留守”在家。

1月25日,大年初一,女儿给孙鹏写了封信拍照发给他,用的还是文言文。“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亲安康……”女儿在信中表达了对他的想念、关心、担忧。

“以前天天在一起不觉得,有时候还觉得辅导作业麻烦,看到这封信,觉得孩子的长大就在一瞬间,平淡生活何其珍贵,能给孩子辅导作业也是幸福。”孙鹏笑着说自己当时有点“泪目”。

信中的一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让他反复琢磨,“她说得多好,我们每治好一个病人,就让一个家庭‘逾越’了一个冬天。”

孙鹏告诉女儿,她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封信不仅鼓励了像爸爸这样的医护人员,也激励了疫情下的每一个普通人,让大家在最困难的时候,带着希望前行。

“真的很想她们,希望这个冬天早点过去,‘逾越’那天早点到来。”孙鹏长吸一口气,顿了两三秒,“这几天看到一句话,‘家,一个你们待到无聊的地方,是他们想回却回不了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共同努力,早日打赢这场战争,平安回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