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口罩族”多起来 不担心过节“没意思”——疫情下的春节民生观察

新华社记者

即将到来的2020年庚子年春节,因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变得不同寻常。有关部门呼吁公众减少外出,一些地方减少了大型的公众聚集活动,武汉实行了高级别的交通管制措施……疫情悄然改变了很多人的过年安排。

今年的年味儿会变淡吗,百姓会怎样过春节?记者走访发现,在多部门联防联控疫情、民众积极响应防控要求的同时,过年依然给人们带来期盼和喜悦,依然饱含着中国人对团圆和幸福的念想。

戴口罩的人多了起来 两代人的交流和碰撞成为热点

腊月二十九,北京崇文门商圈。记者看到,采购年货的人依然熙熙攘攘,一些柜台排起了长队。不同的是,大部分卖货的和买货的人都戴了口罩。逛街的行人里,不管是小年轻,还是老大爷,戴口罩的人“肉眼可见”的变多了。

老家在湖南长沙的王宇翔说,自己一直在关注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了解很多防控要点。因为返乡途中路过武汉,自己说服全家取消了回家计划,还提醒家里每个人出门必须戴口罩。

“还好,家里老人都比较听我的。”30岁的王宇翔笑着说,父母有时确实会觉得戴口罩不舒服,买菜跟人说话的时候,总喜欢把口罩取下来,挂在耳朵上,自己为此没少说他们。

疫情发生后,各级卫生主管和疾控部门第一时间发出了“正确戴口罩”的提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年轻人普遍对此接受良好,但“如何劝说父母戴口罩”却上了热搜,吐槽和支招的网友都不在少数。

“对待戴口罩的态度,本质是两代人思想和观念的碰撞和交流。”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璇说,一味责怪老人,只会把老人推向情绪对立面,找到问题的症结才是最要紧的。

在她看来,戴不戴口罩的背后,可能是长辈和年轻人有接受信息渠道的“偏差”。年轻人更容易从新媒体渠道了解到疫情的来龙去脉和发展程度,但年纪大的人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窄,对疫情的观感是比较抽象、概念化的,不太能“感同身受”。

因此,她建议年轻人不妨试一试“我有一个朋友”这种说法;或者用长辈更相信的权威媒体对他们进行“旁敲侧击”。这样既不会伤了过年的和气,也表达了为人子女的责任和爱意,相信老人也会感受到。

不担心过年“没意思” 亲子时光和快乐“宅”成主流

犹豫再三,安徽省黄山市市民李先生在年前退掉了和爱人初一去成都旅行的机票。由于平时经营一个门面店,他几乎全年无休,原本打算和老伴旅行过节,但考虑到机场与景区人流量大,为避免感染病毒,最终选择“宅”在家过年。

虽然未能旅游成行,但与家人的团聚却带来另一份喜悦。退掉机票后,李先生赶紧抓起口罩戴上去了趟超市,采购了吃的喝的用的,装了满满一后备厢,准备除夕一早自驾回农村老家,与岳父岳母欢度春节,品尝“妈妈的味道”。

他说,不担心过节“没意思”,一大家人一起回忆过去,同样很快乐。

傍晚时分,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个小区内,白女士牵着3岁儿子的手在小区散步,她试图用形象的语言讲述此次疫情产生的影响,儿子似乎不太理解,偶尔停下看着妈妈发问。

对于日常忙成“飞人”的白女士来说,能有整整7天时间陪在儿子身边就是最幸福的春节。

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是控制人际传播,尽量减少人群流动。走亲访友少了,家庭“亲子时间”多了;看电影、逛庙会的安排取消了,快乐“宅”在家里追剧、玩游戏、线上聚会同样“不亦乐乎”。就像白女士所说,防控疫情人人有责,欢度春节人人有份。

健康平安过大年 多部门“出招”暖民生

23日一大早,武汉多家超市的新鲜蔬菜一度遭遇“抢购潮”。对此,家乐福华中区公共事务部总监陈文瑾告诉记者,超市已准备了从除夕到初三的货,现在货源充足,消毒液以及肉蛋禽水产都可以保证,后期的供货,超市正在全力紧急调配。

记者了解到,武汉商务及农业部门已共同安排155万公斤鸡蛋、500万公斤蔬菜、100万公斤鲜鱼、200吨牛肉和6000头猪肉,通过全市300多个“春供”供应网点对市场进行有序投放。

春节临近,年味儿渐浓。疫情虽然严重,却挡不住国人对美好年景的憧憬。为了确保群众餐桌丰盛,从中央到地方,“保供”成为政府民生日程表里的“优先事项”。

生活必需品备货量比平时增加20%以上,肉类、蔬菜可满足5至7天消费,粮油可满足20天左右的消费……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日前表示,节日市场供应已准备就绪,“我们将为人民群众欢度新春佳节提供有力保障。”

在外打拼一整年,平安回到家,是每个游子的企盼。

体温检测、列车消毒、免收退票费,民航铁路等部门一边防疫,一边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合理诉求;防护产品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加快速度发货,力保口罩不脱销;市场监管部门严查哄抬物价,保障与预防疫情相关商品药品价格稳定……疫情之下,这些贴心举措带给人们的,是同样的暖暖年味儿。(记者屈婷、田晓航、张紫赟、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