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是“大一统”。这一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就已形成。当时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派思想深处均有“定于一”的倾向。数千年来,“大一统”成为中国历代王朝解决政治矛盾、回应政治挑战、巩固疆域版图、完善统治制度的执政艺术与价值理念。它不仅是执政者建国的目标、治国的理论,而且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制度之根

为什么“大一统”会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根性?

首先,“大一统”锻造了集中统一的国家政治形态。“要在中央”(中央统一领导)、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大一统”政治的三大要素。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分散、民族复杂的实际,在今天体现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其次,“大一统”建构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长期凝聚不散,就是“大一统”的思想和治理实践延续不断的结果,在今天体现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大一统”体现了“包容和合”的中华文明特质,使多元文化在交流共生中融为一体,形成气势恢宏的中华文明。在今天体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

历史证明,正是有了“大一统”思想,中国才能保证上下统一、制度畅行。如今,“大一统”已经发展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神圣不可侵犯的理想和信念。

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大一统”思想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资源

向历史汲取经验,在现实创新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模式。“大一统”思想在古代形成的诸多制度,对于当前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仍然是宝贵的智慧来源。

一是郡县制度。自秦代始,中国就确立了以郡县为全国行政区划、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对维护国家统一、改进央地关系和地方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二是礼法合一。中国古代长期实行所谓“儒表法里、外儒内法”。礼治是原则,法制是工具,礼法合一、德主刑辅。这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科举制度。科举制是古代政治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世袭转向选贤任能的标志。这对当下中国的吏治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有借鉴意义。

四是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检查制度比较完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联系,监察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这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五是史官制度。史官对皇帝的独立评价促使皇帝承担历史责任,进而促使皇帝对百姓承担无限道德责任。这对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具有借鉴意义。

六是乡贤制度。乡贤群体不是由钱最多土地最广权势最大的人组成,而是当地非常有道德、非常有文化、非常有公益心、非常有资望者组成。这对完善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七是天下同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对待边疆实行与中原内地不同的多种制度。这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具有借鉴意义。

八是士风塑造。历代均注重强化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与“同治天下”的政治主体意识。这对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完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