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月17日电 题:探访四川金堂灯笼厂:让“中国红”点亮世界

1月中旬,地处中国西南的成都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在成都以北的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内,却正是一年中最红火的时候——车间里刚制好的灯笼堆积如山,厂房外一个个饱满的大红灯笼晒满院坝,满地“中国红”令人惊艳。

图为1月14日,一名女工在车间里制作灯笼。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今年,我们的中式传统灯笼将挂在新加坡牛车水的唐人街上。”鸿发灯笼厂总经理陈洪高兴地说,新加坡的客户已经收到了总价值100万元人民币订单的灯笼,对质量很满意,并表示明年还要继续来购买手工灯笼。

金龙镇是远近闻名的“灯笼之乡”,手工制作灯笼的传统已延续了数百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手工制品因费时费力,中式传统灯笼的制作技术逐渐面临失传。陈洪是土生土长的金龙镇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坚持把这项手艺传承了下来,并利用现代技术加以包装,发扬光大。他所在的灯笼厂有厂房4000多平方米,130多名工人,每年能制作500万只灯笼。

图为1月14日,一名女工在缝制灯笼罩。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打灯笼套、串骨架、绷灯笼、拉金条、晒灯笼、做装饰、安配件……一个看似简单的大红灯笼,需要七道制作流程,纯手工制作,工人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其中一个制作环节,既分工明确,又高效快捷。

在生产车间一旁的灯笼展示厅,记者看到,近百个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灯笼,喜庆红火,充盈着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这里有我们建厂23年来生产的全部样式的灯笼,13个大类,40个品种,有仿古宫灯、植绒灯笼、精品灯笼、广告灯笼等,规格从40厘米到4米不等。”陈洪如数家珍。

图为1月14日,鸿发灯笼厂总经理陈洪(中)和员工一起把制作好的灯笼拿到院坝晾晒。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优质的用料、艺术美观的造型、精细的做工、严格要求的产品质量,“鸿发灯笼”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还以其良好的口碑火到了海外。自2011年起,“鸿发灯笼”开始走出国门,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当年出口销量即突破10万元。“那时候出口,一般是客户在国内购买以后直接带出去,也有的是沿海的经销商通过海运运到国外,这种运输时间很长,要40多天。”随着中欧班列(成都)的开通,“鸿发灯笼”又搭乘国际班列销往欧洲国家,“10多天就能到达目的地。”陈洪说,2019年就有10万只灯笼卖到了欧洲。

“中国年味中最具表现力的便是红灯笼,它象征着团圆、兴旺和红红火火。”近年来,中式传统灯笼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受欢迎,陈洪认为,除了中欧班列(成都)带来的运输便利外,还有海外华人对祖(籍)国传统年味的喜爱、重视、追求,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欣赏、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等原因。

2019年,鸿发灯笼厂实现产值3000万元,让当地农村120余人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村民何开兰和陈素兰从2016年起就一直在此做灯笼。“现在家里农活少了,到这里上班一年能挣4万多元。”43岁的陈素兰说,一些村民选择了更灵活的做工方式,领材料在家做灯笼,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打工挣钱,一年也能从灯笼厂获得两三万元的收入。

每年春节前都是鸿发灯笼厂的销售旺季,由于外销渠道增加,灯笼厂的备货时间也提前了几个月。从2019年10月至今,何开兰和工友们都很少休息。“虽然很忙,但一想到自己亲手做的大红灯笼能在其他国家点亮,被全世界人民观赏,心里头还是很自豪、很骄傲的。”何开兰说着,脸上露出了朴素又真切的笑容。

“2019年的海外订单都已经全部寄出了。”对于未来,陈洪信心十足,“我们想要继续扩大规模,让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左右,争取把我们的灯笼卖到更多更远的地方,让‘中国红’点亮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