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12月10日电 (孙睿)记者10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2013-2017年)阶段性生态成效综合评估日前完成。评估显示,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了308.91平方公里,约合增加了48个西湖湖面面积。

12月10日,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2013-2017年)阶段性生态成效综合评估日前完成。资料图为2017年9月23日拍摄的澜沧江源头湿地。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

据悉,《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期限为2013-2020年,实施范围包括青海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州的全部21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2013-2017年)阶段性生态成效综合评估显示,二期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好转与局部退化并存。

12月10日,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2013-2017年)阶段性生态成效综合评估日前完成。资料图为2018年12月2日拍摄的处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与一期工程相比,三江源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总体好转,三江源工程区草地整体呈现轻微好转态势,湿地与水体生态系统有所恢复,水土保持量和防风固沙量有所增加。其中,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了308.91平方公里,按西湖湖面面积6.39平方公里计算,相当于增加了48个杭州西湖的面积;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减少了265.38平方公里,且地表水水质整体上呈“稳中变好”的趋势,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以I、II类水质为主。

同时,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效果明显。与一期工程相比,三江源重点保护区域生态恢复状况好于非重点保护区,且主要工程措施生态恢复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