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11月27日文章,原题:欧洲对华政策的7条建议 欧盟如何对待中国,要考虑两个至关重要的事实:

其一是美国现在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漠不关心,欧洲现在几乎是在独力捍卫其赖以繁荣的国际秩序。其二是中国在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网络。具体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谋求科技领导地位以及目前不太明显的争取货币支配权,而支付科技和新的数字人民币将是其中一部分。结果是促使其他国家向中国而非欧洲的经济和规则靠拢。

结合起来看,上述两个事实意味着,在欧洲一体化计划的历史上,欧盟首次不得不主动出击捍卫自身利益。这意味着恢复欧盟作为吸引第三国的一极,对外投射其影响力,就像中国现在和美国过去所做的那样。

今年较早前,布鲁塞尔称中国是一个“系统性竞争对手”。以下是欧盟应对这一竞争须做好的7点:

首先,明确提出一个具体和有吸引力的未来构想,就像北京那样。“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因为其背后丰富的资源,还因为其要在地域上将欧亚大陆(及更多地区)紧密相连的勃勃雄心。

第二,要向欧洲的东部,尤其是东南部提供更多的支持。加入(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17+1”的17个国家之所以那样做,不是因为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并没有),而是因为这些国家觉得欧洲拿出的更少。这个地区仍是欧洲互联互通最差的地区。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第三,为那些尚未成为单一市场成员的国家提供更明确、更吸引人的方案。

第四,胡萝卜和大棒并用。那些选择不与欧盟站在一起的国家,必定要让他们知道会面临欧洲用于保护其价值和利益的壁垒。

这应该包括向不对气候变化出力的国家征收碳边境调节税、限制与那些不尊重欧洲日益强调的数据权益的国家的数据流动。

第五,在对系统性竞争保持透明的同时,明确欧盟和中国可以作为平等伙伴共同合作的利益。气候变化政策显然就是这样的领域。

第六,更大的方面是,寻求能接纳中国全面参与影响全球治理的领域。中国和欧盟都不愿看到全球化倒退,制定未来的全球贸易规则符合双方的正当利益。全球货币改革,尤其是在支付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就是欧盟应欢迎中国全面参与的又一领域。

第七,再回到第一点,欧盟需要搞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哪些方面对其他国家具有吸引力。(作者马丁·桑德布,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