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有犯罪‘前科’,但是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和社工们没有放弃我,帮助我走过人生低谷,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一处工地上,已经解矫的孔某如今从事起工程管理工作,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从消极到自信,从空虚到充实,孔某的“判若两人”是包河区司法局“三分教育”带来的改变。今年以来,结合辖区实际,该局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实行分段、分级、分类的“三分教育”新模式,推动社区服刑人员从“要我学要我改”变为“我要学我要改”,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效。截至目前,全区没有发生一例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现象。

覆盖入矫解教全过程

包河区是合肥城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最多的辖区,全区10个街道、镇及两个街道级社区的在册人数常年保持在500余人的高位。

“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执行政策的贯彻落实,社区服刑人员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但街道、乡镇层面负责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只有两到三人,人手严重不足。”包河区司法局局长李远波说,在现实倒逼下,社区矫正工作必须要寻找“帮手”。

作为全市首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区,包河区司法局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过多种形式的教育矫正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李远波认为,教育矫正不是一时的,从改变态度到改变行为是一个渐进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且满足矫正工作实际需求的长效机制。

在实践基础上,包河区司法所走起“司法工作+社会工作”的融合之路,探索建立了“三分教育”社区矫正新模式。具体来说,“三分教育”分为分段教育、分级教育、分类教育。其中,分段教育把矫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入矫的第一个月为初期,侧重于普及法律常识、矫正规定,树立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和服刑意识。解矫的前一个月为后期,主要提醒社区服刑人员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增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信心。

初期到后期之间的阶段为中期,融入“一人一案”的分级教育。通过测试及家访等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等级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不同等级,决定施策的方式、密度和力度。在矫正过程中,还持续开展“一类一项”分类教育。依据犯罪类型和原因等指标,将有共性的社区服刑人员“归类”,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三分教育’覆盖了社区服刑人员从入矫到解教的全过程,我们把非执法类辅助事项交由专业的社会组织完成,更加突出个性化和精细化,更加强调互动性和启发性,也就更容易走进社区服刑人员的心里。”李远波说。

评估定级开展个案辅导

10月30日上午9点半,在包河区社区矫正中心3楼会议室里,几名社区服刑人员端坐在笔记本电脑前进行答题。特别之处在于,这些社区服刑人员都戴着黑色的智能头环,用来收集他们在答题过程中产生的脑电波。

“通过对脑电波数据和答题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推测社区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可以预估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可能性。”负责测试的中国科技大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控制能力测试是包河区司法局开展教育“定级”的一个指标。由于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矫正对象可以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生活的情况下接受监管和教育,存在可能重新犯罪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包河区司法局与社会组织合作,链接高校资源,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风险评估。

记者了解到,风险评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量表类测试,通过填写《危险程度可能性评估量表》《社区矫正对象自陈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等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还有一种是走访家庭社区了解情况。

以社区公益创投项目形式参与社区矫正的经开区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对包河区女性和青少年进行风险评估。“填写量表虽然可以量化分析,但是有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刚开始并不愿意吐露心声,所以‘家访’就非常重要。”该中心负责人颜翠芳说,在实地走访时,社工可以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所在社区、家庭的情况,观察他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掌握很多资料上看不到的信息。

根据测试和走访综合评估,社区服刑人员被划分“高、中、低”三个风险级别。级别越高,社区服刑人员的自我认知度越低,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也越差,需要对应采取集中教育、小组活动、个案辅导、心理咨询等不同措施,措施的强度和频次也相应增加,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控制负面情绪及冲动行为。

划分群组学习特色课程

“周老师,您的每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感觉您就是对我说的。”听完包河区人文社会服务中心开设的国学课堂之“喝酒误事篇”,因醉驾获刑的社区服刑人员张某坐不住了,找到主讲人周弘交流起“课后感”,当场表示一定会让朋友把家里的“存货”都拿走,再也不贪恋酒杯了。

这样的“国学课堂”在包河区已经开班多年,每期会针对不同的听课人群选定主题,引经据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为了提高教育的质效,在包河区司法局指导下,社会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分类教育,设置了性别、年龄、犯罪类型、犯罪原因、家庭状况等多个指标,将有相似经历、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组成同一学习交流小组。社工再按照小组特点制定不同的“课程表”和“活动表”,组织小组成员参加。

如针对因酒驾、疲劳驾驶等主观原因发生交通事故被判缓刑的人员,专门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安全驾驶意识;针对因性格暴躁、激情犯罪被判缓刑的人员,专门开展社会交往能力、情绪管理主题活动,培养情绪控制能力;针对在婚姻家庭、养育子女方面存在困扰的女性,专门开展女性家庭关系、育儿技巧提升小组活动,培养处理家庭婚姻关系的能力。

此外,包河区司法局在矫正中心还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和宣泄室,采取“分类矫治”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专业化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教育和疏导。同时,还为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将教育的触手延伸到解矫之后,保持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的纪录,教育合格率和技能培训率也达到100%。

“社区矫正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合理配置资源,让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既各展所长又互通互融,达到刚性执法与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推进形成社区矫正‘大合唱’格局。”李远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