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让知识产权权利人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

“我们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3116工程’”,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智近日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3116工程’即:应对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增速快、专业技术性强、审理难度大三个严峻挑战,建设一个创新审判平台,打造一批精品案例,构建座谈、联动、协调、创新、合作、通报六项协同机制。”

有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法官认为,“3116工程”就是陕西法院进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密码”。这道“密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了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应对三大挑战

陕西省高院副院长巩富文分管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深深体会到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他掰指数来: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增速快,专业技术性强,审理难度大。

怎么办?陕西法院积极应对。

充分运用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积极推行类案检索、专业法官会议等创新机制,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盘活用足审判资源,努力压缩办案周期,不断提升审判效率。2016年以来,陕西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266件,年结案率持续保持在94%以上,打造了一批标杆性、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

陕西高院审理的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诉陕西农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侵害植物新品种纠纷案,被最高法院确定为第100号指导性案例;西安中院审理的吴某与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捆绑交易纠纷案被最高法院确定为第79号指导性案例;省高院审理的白水杜康公司诉洛阳杜康公司商业诋毁纠纷案入选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二审裁判文书被评为首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省高院审理的路易威登马利蒂诉西安东方大酒店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等两案入选《最高法院“一带一路”司法理论与实务纵览涉外商事案例精选》……

创新审判“试验田”

创新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实现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将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等列入工作要点,积极争取最高人民法院支持,成立了西北地区首家知识产权法庭——西安知识产权法庭,集中管辖全省专利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

依托西安知识产权法庭这一创新“试验田”,陕西法院探索和推广类案检索制度、类案和关联案件集中办理机制、“批量案件联系人”、“速裁工作组”、技术调查官等创新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由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助推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该法庭成立一年多来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3895件,法官人均办案111件,裁判质量效率显著提升,裁判标准尺度趋于统一。

巩富文认为,知识产权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程序集约化和人员专业化,决定着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公信力。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高院正在积极争取西安知识产权法院设立工作,建立健全符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律的专门化审判体系,有效满足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的司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裁判尺度不统一、诉讼程序复杂等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难题,为激发创新动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司法保障。

协同服务“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西安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陕西正在加快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推进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等国际合作项目建设。

陕西省高院与省知识产权局、省自贸办、在陕高校等建立了座谈、联动、协调、创新、合作、通报六项协同机制,发挥司法主导作用,实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司法实务与理论研究的有效衔接,构建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大格局。

与陕西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出台《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工作衔接会议纪要》《知识产权(专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与陕西省自贸办调研起草《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办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护航陕西“一带一路”建设知识产权保护;

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开展交流研讨,积极发声“‘一带一路’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与文化多样性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据介绍,陕西将进一步创建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法治环境,护航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