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举行五个分论坛的讨论交流。伴随中日关系步入新时代,两国各领域合作出现诸多新机遇,两国关系也呈现进一步改善的势头。出席论坛的中日两国嘉宾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贸、媒体、安全和科技创新特别分论坛的热烈讨论中,合作之声成为会场中的主旋律。
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
面向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中日战略合作
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
中日两国如何在新时代推进双边关系向前发展,共同担负起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使命,成为本届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的主要议题。
对此,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在发言中指出,随着国际局势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应该携手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对刘洪才的观点表示赞同,她回应道,当今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都需要中日做出更大贡献,这给中日两国带来了难得的合作机会。我们应该通过加强沟通消除合作道路上的障碍。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进一步提出,中日如何在共同探索解决亚洲和全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新的合作方式,是中日两国寻求新时代合作之道的努力方向。
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则认为,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来之不易,中日双方应该把握住新时代带来的发展机会,展开充分合作,将两国关系继续向前推进。
原日本厚生劳动副大臣佐藤茂樹提出,在日中新时代,日中双方在维护东亚地区安全,在共同高举多边主义大旗,维护公正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及新能源合作开发,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老龄化社会等方面有着广泛且深入的合作机遇。从两国政府到民间社会都应该紧紧把握住这些机会,尽快行动起来。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在回顾中日民间交往历史中,强调双方加强青少年交流是实现中日世代友好的重要途径。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吕小庆提出正确的历史教育可以填补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鸿沟,为新时代中日关系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中,双方嘉宾围绕“合作”话题畅所欲言,现场观众对他们的精彩观点不时报以掌声。
讨论临近尾声,嘉宾们意犹未尽。“我们面向中日友好,希望两国年轻人和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更多的作用。”“希望中日两大民族平等相待,共同创造共同光明的未来。”“从我们做起,加深理解,增进信任,共创中日关系新局面。”……
周明伟谈到,“我参加过多次论坛,这是气氛最好的一次。只要双方有着共同的理念,新老问题都可以逐步解决。”
经贸分论坛
在开放与坦诚中共话合作
经贸分论坛
本届经贸分论坛上,中日两国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聚焦“中日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与维护自由贸易及多边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探讨。
WTO体制作为开放、自由贸易、多边合作这几个关键词的基石,成为嘉宾们首先进行讨论的话题。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特聘教授河合正弘指出WTO改革有两大难处,一是WTO的规则制定于上个世纪,为了适应目前全球供应链的需求,需要改革的对象涉及物流、知识产权等过多领域;二是现行WTO决策机制难以快速做出决定。
正是如此,区域贸易协定成为了WTO重要的补充。中方嘉宾们对于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日本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认为:“CPTTP是面向21世纪的高水平的区域贸易协定。如果日本能主动邀请中国加入,既能促进该协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动,同时该协定对自由贸易的高水平要求,也可以反过来推动中国的改革。”
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中国改革是中日嘉宾共同的观点。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伟从企业角度出发,讲述了他对中国经济开放的感受:“延续两年的中美贸易谈判有很多不利的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中国对开放的态度更加坚定了,对自身的发展模式也重新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受到世界关注的华为,也派出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共及政府事务副总裁周明成表示:“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当下,各国合作密不可分,华为不会像外界担心的那样与美国脱钩。”他在发言中,强调了中日合作的紧密性和重要性:“以最新款的华为P30Pro和Mate30Pro手机为例,有53.2%的元件来自日本。由此可见中日供应链的紧密联系。今年我们在日本的采购已经超过了去年前三个季度的总和,达到了8700亿日元。未来双方在数字、金融等各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合作开发产品,共同走向全球的市场。”
与中国的银行业开展多项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的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社长太田纯,对中日合作也表达了同样的期待:“我们与中国企业、金融机构进行的第三方市场投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未来在全世界,中日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也会越来越重要。但目前中日之间在如何推动项目,如何评价风险方面存在着分歧。今后双方应该加强人才交流,以达成更多共识。”
安全分论坛
加强合作,管控风险,构建东北亚安全与和平
安全分论坛
中国和日本同为亚太区域的重要国家,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也肩负着维护亚太和全球安全的共同责任。在安全分论坛上,原中央外办副主任陈小工、原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等13位中日嘉宾围绕“中日在构建东北亚安全与和平秩序中的责任”,展开对话。
嘉宾普遍认为,在两国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已回归正轨。中日舰艇恢复互访,海空联络机制正式启动,防务交流进展可喜,但安全关系仍是中日关系的短板,中日军事互信仍比较缺乏。加上中美关系、朝核问题、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等因素影响,总体稳定的东北亚安全形势依然面临风险。中日应加强合作,管控风险,拓展合作空间,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共同为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沱生建议:“应尽快重启中日副部级年度防务安全磋商,适时逐步开展两国陆海空部门的对话交流,以及海上搜救和反恐等联合演习。开展全球治理与非传统安全合作,开展半岛无核化合作,共同维护海上通道安全。”
原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对不久前“太原号”驱逐舰在访日期间,挂出慰问台风受灾民众的横幅印象深刻,认为这让日本民众感受到中方的善意。他表示:“两国都应当对单边主义和迎合民粹主义的做法说不。”
朝核问题上,嘉宾们认为两国应加强合作,推动恢复六方会谈。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事件上,日方表达了担忧,中方嘉宾则认真解释了中方立场,重申了中国坚持自卫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对于当前中美关系不稳定的现状,原自卫舰队司令官香田洋二表示日本愿意成为中美之间的信使。中方嘉宾希望日本将来在中美关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也向日方介绍了近期中美两国防务部门在军事对话交流领域取得的成果。
双方还就维和人员培训合作、非敏感军事领域交流、海洋资源共同开发和保护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在化解分歧的同时,更多地讨论双方的共同责任与合作。军事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姚云竹对此表示:“这说明中日关系在经历了诸多困难后,正在朝着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
媒体分论坛
如实反映民意,助力改善中日关系
媒体分论坛
在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媒体分论坛上,15位来自中日两国媒体界的资深从业者和研究新闻传播的学者,围绕“媒体在推动中日相互理性认知中的责任和作用”这一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和坦诚的交流。
“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是“北京——东京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调查自2005年首次实施以来,已成为反映中日两国民意,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的各项数据也成为了媒体分论坛嘉宾讨论的重点。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嬴表示,从近几年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中日两国民众间存在着“身相近心相远”“利相近义相远”“志相近道相远”的趋势,即地理位置相近,心理距离较远;共同利益相近,解决问题的意识相差较远;为东亚乃至世界做贡献的志愿相近,合作的关注点和方法相差较远,如何拉近彼此在各领域的距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园田茂人指出,中日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差异很大,与信息源的不同有很大关系。中国的新媒体非常发达,民众获取的信息相对较新,而日本民众则更多从传统媒体上获取信息,对中国的一些看法相对陈旧,媒体应致力于打破这种不对称性。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持人孙宝印说,对中国民众来说,中日友好从当年的一个超越个人情感和判断的政治命题,已经发展到双方百姓可以通过体验自己思考判断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今天的中日友好是一个更加务实的,更加平民化的东西。从“中日友好万岁”到“让我们彼此做一个好邻居“,这样的认识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进步。我们要用更加平常的心态面对这样的现实。
在肯定民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有不少嘉宾提出了改进意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强调,由于调查方法、年龄差异等问题,部分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民意。今后应进一步细化调查分类,真实反映受访者的所想所感,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为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提供支持。
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以及开展合作,嘉宾们纷纷建言献策。参考消息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华指出,中日之间有很多信息需要共享和交流,媒体可以作为载体和渠道,为双方提供客观、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提出,积极的想象能力对组织浩瀚信息与事实片段,引导健全的媒体报道意义重大。特别是针对两国年轻受众,发掘文化要素的巨大潜力,寻找共同的文化价值,通过报道有温度的故事,有助于拉近两国人民彼此的心灵距离。
中日双方积极进行建设性对话,不回避敏感尖锐的问题,就彼此共同关心的话题,相互进行了解疑释惑,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探讨了在新媒体异军突起,受众心态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的背景下改进报道效果的方法。
科技创新特别分论坛
中日在科技创新及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
科技创新特别分论坛
在科技创新特别分论坛的讨论中,两方嘉宾围绕数据自由流通、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中日两国在上述领域有哪些合作的可能,展开了深入探讨。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首先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成就。他说:“1994年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不超过百人,到了2018年整个数字经济的规模占到整个GDP的30%。”他认为中日两国今后可以在数字经济的两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领域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储备,可以与日本进行互补性研发合作。另一方面,日本在技术研发上有雄厚的储备和再开发能力,而中国在商业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日产业界可以联手创新,优势互补,这方面潜力巨大。
日本众议院议员、原金融担当大臣伊藤达也强调,在中日数字经济合作方面,让数据自由流通,促进具有创意和创新精神的国际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国立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大川龙郎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和日本对数据自由流通的认识可能不太一样。“中国今后还会不断地发展,中国企业会积极地拓展它的国际市场,这时在数据利用方面,双方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也好,欧洲、美国也好,我想大家需要认真制定一些规则,营造一个可信赖的关系。”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面,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吉林,先后介绍了各自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和东京奥运会的合作项目。刘松说,阿里作为奥运会的TOP,在电子商务和云计算方面,已经跟东京奥组委开始了合作。明年的东京奥运会是中日双方的第一次技术合作,希望在两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上还能继续,那时我们使用的可能是8K+VR+智能编辑+云上互动了。
图片摄影: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