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扎根西部30载深耕“讲台”不言悔

31年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宗礼,坚守在大西北,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资料图) 钟欣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23日电 (记者 刘玉桃)今年56岁的王宗礼是西北师范大学教授。30多年来,他坚守在大西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教书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王宗礼说。

1988年,从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王宗礼放弃选择发达地区高校任教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来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迄今已31年。

图为王宗礼与学生探讨问题。 钟欣 摄

“以前的生活、科研条件艰苦,图书馆条件很差,冬冷夏热。整天还泡在图书馆里。”炎热的暑假、酷冷的寒假,王宗礼从未间断,图书馆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书,每一本后面都他的借阅记录。

31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专注教学,倡导和践行问题导向式教学,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的同时,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课程19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

在授课过程中,他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融汇于知识传授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实践本领,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善于运用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演讲式、读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宗礼认为,要做一个好老师,必须心存敬畏。敬畏教师职业、敬畏教书育人的圣神性、敬畏学生。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跟上时代步伐,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老师必须心中有爱,只有充满大爱,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学生的精神性成长。”王宗礼说。

图为王宗礼和学生交流探讨。 钟欣 摄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王宗礼对学生充满关爱,他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宗礼先后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过多位贫困学生和因病住院的学生,并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搭建成长平台。

虽然他对学生非常的慷慨,但是生活中的王宗礼却是一个朴实节俭的人。一双运动鞋,一穿就是几年,一个水杯,一用就是十几年,勤俭、质朴的生活作风是身边老师同学对他的印象。

生于斯、长于斯。多年来,王宗礼潜心钻研,以西北多民族社会为对象开展学术研究,提出西北民族地区“板块式社会结构”的认识,为解释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农牧民政治行为提供了全新视角。并先后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学术期刊文章40余篇。

2014年,王宗礼被中宣部、中组部、文化部遴选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被中组部遴选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同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教学名师”。2019年,获得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王宗礼有许多离开西北高校去东部一些重点高校任教的机会,一些高校也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承诺优厚的待遇。但他不为所动,始终坚持扎根西北,“我想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事,为西北落后地区人才培养贡献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