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邢立双)在承德市避暑山庄外,有个旅游景点叫双塔山。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小小的“火车站”,连接着承德钢铁公司的专用铁道线路。鲍守坤的工作,就是对来往这里的列车进行安全检查,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拿着检修工具敲敲打打,下班前,再把它们擦得干干净净。

他是承钢公司滦河列检班的一名检车员,也是“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鲍守坤做了半辈子好事。他说,工作有退休,但公益这条路,他可以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

一颗丹心,热血难凉

1990年夏,鲍守坤在部队服役时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一辆大巴车翻到山沟,几十位乘客重伤,血库告急。鲍守坤和战友们接到命令,火速赶到医院,挽起袖管儿就进了采血室。

“当我的血液流进伤者的血管里,知道伤员得到挽救时,我非常激动,献这点儿血真是值得”。

这是鲍守坤第一次无偿献血,而在这之后的近三十年间,无偿献血,几乎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1992年,鲍守坤退役到承钢工作。公司组织员工义务献血,鲍守坤第一个报了名,并且毫不犹豫地在血站“应急献血申请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只要血站急需用血,我随叫随到。”

哪怕出差、旅游到外地,鲍守坤也会抽出时间去献血,全国十八九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过他献血的身影。

身兼血站的义务宣传员,鲍守坤曾被质疑过是“血托”,有时候为发动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跑了一整天,最后还要被问“收了血站多少钱”。那时的鲍守坤想过放弃,但一听到血库告急的消息,他又会重新撸起袖子。

尽管并不知道是谁用了他的血,但鲍守坤知道肯定会有受益者,所以别无所求。“每次献完血,我都想,这次用完了,如果再有人需要,怎么办?只能再一次加入到献血的队伍。”鲍守坤说。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也是鲍守坤经常做的公益活动。

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将是国家的栋梁,今天他是一名学生,明天可能就是科学家,就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就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因为家庭变故、贫困或其他原因,孩子难以完成学业,我就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推他们一把,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助他们完成学业”。

迄今为止,鲍守坤资助的贫困学生有20名,其中已经有4人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同时,他的帮扶还是多维度的,不仅解决钱的问题,也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接受救助后,很多孩子在心理上有负担,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鲍守坤便常跟他们联系,做心理疏导,教会他们如何正视困难,克服困难。

“生活中,我不仅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还要成为示范者。学生处于成长中,是世界观形成阶段,正是需要正方向的指导与引领,我被学校邀请去做讲座,就是要把我的经验介绍给孩子们,希望对他们起到启蒙与引领作用”。

鲍守坤很喜欢到学校给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他希望能给孩子们在心中埋下公益的种子,等待某天生根发芽。遇上合适的公益活动,鲍守坤就带上学生一起参与,他总是乐此不疲。

聚沙成塔,聚木成林

一边工作一边做公益,鲍守坤渐渐感到个人力量十分有限,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子?于是,以他作为带头人的“鲍守坤爱心团队”成立了。

2014年年底,鲍守坤和爱心团队赴山区慰问贫困户。在平泉,遇到90岁高龄的王海山老人。

王海山当过兵,由于在部队的材料丢失,享受不到复员军人的待遇。老人家住在大山深处,衣衫褴褛,家徒四壁,终生未娶、无儿无女。鲍守坤和志愿者把带去米面粮油放到屋里,但老人已经无法自己做饭了。

2015年1月28日,鲍守坤爱心团队把老人从大山深处接出,给他理发、洗澡,换衣服,全面体检,并送到敬老院。这些费用全部出自现场志愿者。

逢年过节、周末休息、老人生日,鲍守坤和志愿者一有空就会带着生活用品前去看望,医药费也由大家承包。直到2017年10月22日老人去世,“鲍守坤爱心团队”给老人办了简朴而又体面的葬礼,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现在,“鲍守坤爱心团队”拥有3000多名志愿者,成为当地一支很有影响力的公益团队。每当遇到重大活动或者遇到极端天气,爱心团队便成了这座城的坚强后盾。

“鲍守坤爱心团队”的徽章上,有两个简易的人形紧紧拥抱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心形,红为底色,人为主体,“有了人,有了凝聚力,什么事都能干成”。

“您帮那么多的人都圆了梦,您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呢?”记者问。“用我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鲍守坤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