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莆田10月15日消息(记者王子衿)“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在福建省莆田市,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所描绘的,就是该地木兰溪发生洪涝灾害时的景象。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三溪”之一,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多平方公里。因几乎贯穿整个莆田市城区,木兰溪又被称为莆田市的“母亲河”。
木兰溪几乎贯穿整个莆田市城区,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央广网记者 王子衿 摄)
近日,记者跟随“美丽河湖”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莆田市时,莆田市水利局工作人员黄地培用“年年一小灾,四年一中灾,十年一大灾”形容流域治理前木兰溪的洪涝情况,并为记者展示了一组数字:1999年10月,第14号超强台风引发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把木兰溪变成了“灾难之河”。灾害发生后,当地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
“在流域治理前,木兰溪下游河段的防洪能力不足,洪水频发,两年一遇,治理难度也非常大。”黄地培说。
据其介绍,木兰溪河道千回百转,弯多且急,因此抗冲刷难度巨大,泄洪能力也相对很差。此外,由于处在沿海的淤泥地质带上,因此在淤泥上筑堤如同在“豆腐上筑堤”,堤坝极易被洪水冲垮。
与此同时,黄地培也告诉记者,木兰溪全长只有105公里,但天然落差能达到约784米。根据当地水利部门的统计,只要上游地区降雨超过1000个流量,洪峰6小时便会到达木兰溪下游地区,治理难度非常大。
经过整治后的木兰溪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图为市民在木兰溪边古榕树下休憩。(央广网记者 王子衿 摄)
早在1957年,莆田市就开始规划整体治理木兰溪。数十年间,该地经过5次规划、3次科研等,却因为需要在软弱基础上大规模裁弯取直、利用淤泥筑堤进行设防难度大等问题,一直未能开工。
1999年,水利专家进行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后,提出了全国首例采用“软体排”筑堤的技术。同年12月,木兰溪一期试验段工程建设开工,木兰溪综合治理工作就此全面展开。历经20年,木兰溪已经成为了一条安全之河,不仅结束了莆田主城区河段不设堤防的历史,城市防洪标准还提高到了50年一遇。
莆田市水利局的一组统计数据印证了木兰溪治理后的显著成效:近8年来,莆田市遭受了61场暴雨、35个台风袭击或影响,木兰溪流域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也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特别是与1999年第14号超强台风相似的2019年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期间,木兰溪洪峰流量达到每秒3100方,但该地防洪工程经受住了考验,下游20多万亩良田、70多个行政村和近百万人口不再受水患困扰。
据黄地培介绍,目前,莆田市投入了近30亿元“三位一体”建设木兰溪防洪堤37.4公里,并对木兰溪下游南北洋河网水系进行了综合整治。
值得关注的是,在木兰溪的整治中,莆田市还注重对当地历史和文化元素的挖掘,保留了众多古树、古桥、古民居等。对于下游裁弯取直后的旧河道,该地也按照“改水不改道”的理念,利用旧河道开挖成了人工湖,既有效提升了莆田城区水域面积和泄洪能力,又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
在河道整治中,莆田市保留了众多古树、古桥等元素。图为当地已有900余年历史的古桥。(央广网记者 王子衿 摄)
“木兰溪沿岸现在已经成为了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我们希望能够打造莆田独特的水景观,让百姓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黄地培说。
如今,木兰溪正通过上游地区着重保护生态、中游河谷盆地和下游平原地区以水质提升为目标、下游以生态修复为主的全流域系统治理,实现从对一溪的治理到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转变。全流域系统治理的经验正在木兰溪1732平方公里全流域范围内推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