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8月19日电 (记者 帅才)86岁的张友明翻开一本老相册,她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她远在异国他乡,身着白大褂,笑颜如花地搂着一个当地大眼睛的小姑娘,“这个孩子说要我当她的妈妈。”

张友明,我国第一支援非医疗队队员,曾在阿尔及利亚医疗援非两年半,成功实施了上千台手术,帮助很多非洲孩子平安来到世界。

时针拨回到1963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张友明接到一个任务,那就是去阿尔及利亚进行医疗援非。那时候张友明30岁,晋升主治医师不久,她的儿子才2岁多。

含泪将儿子送到远在西安的公公婆婆家后,张友明告别了丈夫,从长沙出发踏上了遥远的旅途。

她和队友们经过长时间的飞行,最终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来到赛义达医院的张友明发现自己语言不通,当地百姓说的是阿拉伯语,还有少数病人说法语。于是她白天上手术台做手术,晚上学习法语和阿拉伯语,为了更好地和当地百姓交流,她在白大褂里揣着一本语法书,有空便会翻上几页。

1963年年底,张友明收治了一名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产妇。这名产妇大出血,生命垂危。张友明使尽浑身解数为这名产妇成功实施了手术,保住了产妇的性命,让她的孩子平安降生。后来这名产妇给孩子用阿拉伯语取名意为“中国人”,张友明说,“她知道我是中国医生,她希望孩子记住是中国人救了他们母子的性命,所以她给孩子取了这个名字。”

让张友明印象最深的产妇是一位当地的女牧民,她生孩子时难产,生了五天都没生下来,因大出血已经休克。张友明成功为她实施手术,将孩子取出来,为了帮助产妇渡过难关,张友明在医院守了她几天几夜。

出院时,这位女牧民拉着张友明的手,用阿拉伯语说,“您就是我最信任的人。”

在赛义达医院工作的两年半,张友明实施了上千台手术,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她被当地女性称为“最信任的人”。

1965年11月,张友明离开赛义达医院。许多病人闻讯而来,拉着她的手挽留。

“下一支中国医疗队一定和我们一样,你们放心。”张友明擦着眼泪和患者告别。

那时她已经有两年半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我回国再见到儿子时,他已经5岁了,个头长高了,可是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当时,我抱着他泪流满面,内心充满了歉意。但是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在那片遥远而又亲切的土地上,帮助很多小生命平安来到世界上。”张友明动情地说。

“尽管不能照顾年幼的儿子,但是面对祖国的召唤,我必须去。”张友明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为中国派出的第一支援非医疗队的成员,我舍弃了自己家的团圆,但为异国的人民缓解了痛苦,我内心感到了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到人生不一样的价值。”

回忆起那段援非时光,张友明觉得异常珍贵,那些人那些事都像抹不去的彩虹,映照在她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