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modal window.
中国网7月8日讯“一家四代铁路人,从民国初年到建国70年,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列车,我家的故事可算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了。”作为有幸亲历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的“铁路世家”,周浩和他的家人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小骄傲”。
今年49岁的周浩,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丰镇机务段的一名机车司机,是家里的第三代铁路人,谈起家族几辈人与铁路的百年情缘,周浩如数家珍。
缘起>>
民国初年:修筑铁路全靠人背肩扛
周浩家全家福。中国网发 万国强/摄
“我爷爷那时候修铁路是非常苦的,修筑陇海铁路的时候因为没有住所,就只能在荒山野岭搭临时帐篷。”周浩回忆起爷爷的故事时,脸上仍不免唏嘘,“那时候冬天冷啊,就只好将炭火盆放在帐篷里,结果谁想到夜里刮大风,一盆炭火都扣在了我爷爷腿上……后来还是几经波折我爷爷才将腿给治好。”
周浩的爷爷名叫周道贵,1899年出生,那时正值民国初年,十多岁就加入到修筑陇海铁路的大军。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修筑铁路全靠铁锨洋镐,扁担竹筐,人背肩挑,周道贵付出了牛马一般的辛劳,一米一米从东向西修筑起了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陇海铁路。
据周浩回忆,爷爷那时候为了修筑铁路,一家人只能住在一节闷罐车里,铁路修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家随着铁路一站一站往前挪。
爷爷在周浩7岁的时候去世了,对于爷爷的记忆虽有些模糊了,但印象中那个穿梭在铁轨之间坚毅而忙碌的身影却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建国初年:扛着自行车爬山逐个排查信号灯
周浩父亲维护铁路信号灯工作照。中国网发 万国强/摄
“我爸名叫周祥玉,1954年参加工作,曾经先后在宝天、陇海、宝成线干过信号维修工。尤其是在秦岭腹地的宝成线,我爸一人曾经负责任家湾、杨家湾、观音山三个站区的信号设备维护工作。”周浩说。
在周浩的印象中,父亲这个“公家人”似乎从来就没有节假日,也不论是深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单位叫,肯定是信号设备又出现了故障,说走就走。
“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发生在我还很小的时候,那时候岳阳发了水,我爸出去后整整一个月都没有消息,你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消息就代表可能出事了,我们和母亲都吓坏了!”说到这里,周浩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直到一个月后我爸终于回来,我死劲的搂着他呼喊着,怎么也不肯放手。那种心情真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像这种一个月没有消息的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父亲一出去几天没有消息那是“家常便饭”。周浩说,“当信号维修工,就需要你一个信号灯一个信号灯的逐个排查,保证每个信号灯的正常工作。他们那时候的交通可不像现在,有摩托、汽车,甚至有无人机。那时候只能骑自行车,甚至有时候在山路上骑不了自行车,还要扛起自行车靠双脚步行,所以一连出去几天没有消息那是常有的事儿。”
周浩感慨道:“你看现在,铁路线上的信号灯都是联网的,有一处出现故障,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发出提示,根本就不用人工再翻山越岭的去逐个排查。”
传承>>
30年发展:中国高铁成为国家名片
工作中的周浩。中国网记者 刘维佳/摄
周浩是家里的第三代铁路人,周浩1991年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新丰镇机务段(原宝鸡机务段),当了一名火车司机,这一干就是十几年。2007年,父母相继患病,为了照顾二老,他才离开了火车司机的岗位,在整备车间做起了整备司机。
“我从小常听父亲讲爷爷那代人不怕苦不怕累,修筑陇海铁路的故事。从那时起,便在心里种下了长大也要干铁路,立志向父辈们学习的种子。”周浩说。
2007年4月18日,西安第一条动车线西宝动车(西安到宝鸡)开通运营;2010年2月6日,西安第一条高铁线郑西高铁(西安到郑州)开通运营,西安迈入“高铁时代”。
工作中的周浩。中国网记者 刘维佳/摄
近三十年的铁路工作,周浩亲眼目睹了铁路的大发展。周浩说:“现在仍是不敢想象,从原来拥挤缓慢的绿皮车到现在舒适快速的高铁列车,建国70年来中国铁路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如今我们国家的高铁已经成为一张面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了!作为一名铁路人,我很自豪。”
周浩举例说:“比如,以前火车里的设施和现在也是没法比,最初我开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时候,每到夏天,操控室里的手把就有50、60℃,根本不敢直接上手操作。你再看现在,高铁列车的操控室里可以说是冬暖夏凉,高科技智能化的操作系统,还能自动检测预警,太先进了。”
“对于列车速度,我更可以说是深有体会!还记得我以前跑‘西宝线’的时候,一跑就是十几个小时,来回就要一两天,你看现在坐动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周浩说。
新时代:努力奔跑,追梦前行
访谈中的周浩、周鹏雪父女俩。中国网记者 刘维佳/摄
周浩的女儿周鹏雪,2014年考入兰州交通大学“茅以升”班,在校期间取得本科双学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党支部委员。2018年毕业后在西安工电段负责高铁线路、桥梁、信号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因为业务精湛,周鹏雪一次就通过了由集团公司组织的高铁岗位定职。
“我们现在保养铁路可比太爷爷、爷爷那时候‘高大上’太多了!太爷爷、爷爷那时候修筑、保养铁路主要还是靠人力,而我们现在修筑铁路有大型推土机、铲运机、压实机和挖掘机等;保养铁路有边坡清筛车、配砟整形车、道岔打磨车、换轨车、路线捣固车等,全都是机械化作业,不但最大程度节省了人力物力,更使我国的铁路建设更加安全、高效!”女儿周鹏雪聊起现如今修筑、保养铁路的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那是如数家珍,“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无人机,在一些山地路段,人力无法短时间到达的情况下,我们就会使用无人机来进行实地拍摄,查看山体地质情况,查看轨道有没有安全隐患。”
谈到新时代铁路工作者的使命,周鹏雪用一句话概括:“努力奔跑,追梦前行。”
面对镜头,周浩对女儿周鹏雪讲了这样一段话朴实的话:“我们一家四代人,见证了建国70年来铁路的发展,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列车,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机械修路,我们深以此为荣。我们都是普通人,干的也是最普通的事儿,就希望女儿能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好好学习,将来能替我、替爷爷给铁路做贡献!”
领跑世界的中国高铁
截至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比新中国成立时的2.2万公里增加了10.9万公里,其中高铁2.9万公里以上,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中国具有完备、成套的铁路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文摄、后期/刘维佳 编审/唐佳蕾 中国网新闻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