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导弹。李家安 摄

新华社南宁6月19日电题:不爱红装爱戎装——记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

新华社记者刘小红

夜,西北大漠。

蓝军多批目标突然出现。红军雷达迅速锁定,导弹刚要发射,突遇干扰,目标接连丢失。一群女兵迅速追踪干扰源,反制并重新锁定目标。随着几声巨响,蓝军靶机被击落。

这是第75集团军某防空旅发射制导连——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参加红蓝对抗时的情景。

操控吊臂吊装数吨重导弹,如提线木偶。操作成百上千按钮,忙而有序……

导弹女兵一身戎装英姿飒爽,藐视艰难困苦,摸爬滚打,把复杂的导弹装备操作得娴熟自如。

谁又能想到,入伍前,她们曾是白领、大学生、护士、教师……入伍后,她们不甘心当话务员、卫生兵,非要当导弹女兵。

要当合格导弹女兵,她们要付出很多。

为了练力气,她们需要“增肥”。

女兵力气小,三步登车、兵器展开与撤收等“力气活”曾让她们犯难。某型导弹装备对体能要求更高:4名装填号手要用肩膀扛起100多公斤重的导弹。

“以前千方百计减肥,不承想,当兵后第一件事却是增重。”上士林英说,“举重练体能,我们累得拿不住筷子。为增重,拼命增加食量,两个月平均胖了10余斤。”

脏活累活是家常便饭。

装备喷漆,女兵们婉拒男兵的“友情支援”,自己干,全然不顾身上、头发上沾满了漆。

装备铁路运输卸载,女兵们拽铁丝、掰卡锁、扯卡扣、踹三角木,动作一气呵成,虎虎生风,让不少男兵自叹不如。

“装备维护保养,女兵们钻进装备狭小空间,把每个部件都擦得锃亮。”男兵们竖起大拇指点赞,“导弹女兵都是‘女汉子’。”

“目标搜索与跟踪”课目是某新装备训练难点。为练就“鹰眼”,女兵们在雷达屏幕前一盯就是数小时,常常练得眼睛流泪。

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女兵们战斗力不断提升。连队刚组建7个月就实弹射击,首发命中。

      研讨训练方法。吴新锐 摄

2016年金秋,对抗演练中,女兵们用首发命中的战绩宣告,某新型防空导弹列装仅8个月即形成战斗力。

“女兵拼起命来,真可怕!”男兵们说。

一次,在气象条件不佳、靶机航路多变的情况下,她们挑战极限,创某型导弹击中目标高度全军“最低”纪录。

导弹女兵,个个有硬功。

二等功臣、藏族排长斯娜拉姆是优秀光瞄手、全军首批战车女司机,更是某型导弹“全能号手”。

一次演练中,一名号手受伤空缺。眼看着“敌机”来袭,可没人能代替她操作,雷达天线无法展开,只能眼睁睁“战败”。

斯娜拉姆决心练成“全能号手”。这意味着要熟练掌握某装备车上多个号手的全部理论和操作。她铆在学习室、训练场,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几十万字的理论,掌握了搜索、发射等多项专业技能并通过考核。

几十吨重的战车,穿隧道、过桥梁,长途奔袭,进出阵地,若非亲眼所见,谁能相信驾驭这个庞然大物的,居然是“弱女子”。

起初,特种车驾驶员冯丽芳力气小,甚至转不动方向盘,挂不上挡。“练,一遍又一遍,方向盘甚至把手都磨破了。”冯丽芳说。

刚占领阵地,下士牛俊蒙就在3米多高的兵器车上爬上爬下架设天线。 “这个课目,牛俊蒙比男兵还快!”班长夏伊琳说,“今年初,她还获得全旅比武第3名。”

连队组建以来,她们苦练技能,创新战法,战斗力快速提升。18次参加上级考核,成绩全优,实弹发射次次命中,创多项全军纪录,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